世说新语故事(26)元方妙论孝子怨
(2017-10-27 22:36:22)
标签:
世说新语陈元方孝子董仲舒尹吉甫 |
【原文】颍川太守髡(读“坤”,古时剃掉男人头发的刑罚)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读“雨”,屈身以示尊敬)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引子】①陈仲弓,陈寔(读“时”),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禹州)人。年轻时为县吏,勤奋好学。县令发现他聪敏过人,便推荐其入太学读书。学成归来,出任颍川郡西门亭长。后因曾任太丘(今河南永城)地方长官,故时人称其陈太丘。陈寔为官清正廉明,百姓安居乐业,附近地区的民众纷纷迁徙到他的辖区。沛国(今安徽濉溪)加重赋税,陈寔不愿执行但也无力对抗,于是愤然弃官还乡。后受“党锢之祸”株连,陈寔自请拘禁入狱并为他人担责,声望大增。遇赦出狱后,陈寔在乡里实施教化,受到尊重。人们甚至请求他判断是非、评定诉讼。有一年,因为灾荒,窃贼夜里潜入他家藏在梁上。陈寔发现后并未缉拿,反将子孙们叫来开导说:“每个人都应该修德。不善良的人一开始也未必就是大恶大奸之人。有时候甚至为饥寒所迫,难免也为非作歹。就像你们看到的那位躲在梁上的君子一样啊!”盗贼听后大惊失色,赶紧从梁上下来跪地请罪。陈寔对他说:“看你这相貌,不像是作恶多端的人,从今后赶紧改恶从善吧。”说完,命人赠送小偷绢布两匹并送出门去。自此他的家乡再无盗贼出现。这也就是“梁上君子”典故的出处。
②陈纪,字元方,陈寔之子,自幼聪慧。一家人兄弟比肩、姐妹和睦,为世人称道。
③殷商高宗武丁的儿子孝己,侍奉父母很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并迫害致死。
④尹吉甫,周宣王的大臣。姓兮,字伯吉父,房陵(今湖北房县)人,尹是官名。是《诗经》的主要编篡人。尹吉甫的儿子伯奇,遭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最后尹吉甫醒悟射杀妻子。
⑤董仲舒的儿子符起,因被诬陷误为不孝而被父亲赶出家门。
【白话】颍川太守判处陈仲弓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你认为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品行高尚、明辨是非的人。”客人接着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回答:“是个忠臣孝子啊。”客人不无讥讽地说:“《易经》讲,两人同心,就像锋利的宝刀一样,能斩断坚硬的金属;同心一德的话,其气味就像兰花一样芳香。可问题是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呢?”元方说:“您的话简直荒谬绝伦、不可理喻!不值一驳。”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卑躬屈膝以示恭敬,其实是无法辩驳。”元方说:“从前商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而董仲舒也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父亲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而这三个儿子,又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听到这里,客人羞愧难当,悻悻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