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律背反

(2018-08-21 20:52:52)
分类: 采撷园

读李泽厚《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二律背反”,可用来加深对理性的认识,以及对生活很多悖论的解释。经查,其含义如下。

二律背反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它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

在康德的哲学概念中,二律背反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是却相互矛盾的现象。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发现在康德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康德深入到了对理性的批判,不仅发现了以往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根源,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无条件的东西的自然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解决办法是把无条件者不看作认识的对象而视之为道德信仰的目标。他揭示了理性的内在矛盾的必然性,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理性在宇宙论问题上的四组二律背反:

关于时间与空间:

正命题:

宇宙在时间上有起点,在空间中也有限制。

反命题:

宇宙没有起点,它在时间与空间中都是无限的。

关于基本粒子

正命题:

在宇宙中各种组成物质都由许多简单部分组成;而且,没有东西既简单又由许多简单部分组成。

反命题:

在宇宙中没有由许多简单部分组成的东西;而且,在宇宙中没有任何简单物质。

关于自由意志

正命题:

宇宙的各种现象,不只是由遵照自然法则运作的因果律主导的,还受到自由意志的因果律影响。

反命题:

没有自由意志这种东西,在宇宙中任何东西纯粹遵照自然法则运作。

关于上帝

正命题:

在宇宙中或与宇宙相关(的地方)有一个绝对必然的东西是宇宙的一部分或是宇宙的成因。

反命题:

在宇宙中或在宇宙外没有一个绝对必然的东西造就了宇宙。

康德强调,这四组二律背反不是任意捏造的,它建筑在人类理性的本性上,是不可避免的。康德由此看到了理性认识的辩证性,看到了哲学史上各对立派别主张的冲突,指出独断认识的片面性,为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康德还指出二律背反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人决不可能超越现象去认识物体。在道德领域里,道德的普遍法则不可避免地要进入感性经验,否则就没有客观有效性,于是在人的身上必然发生幸福和德行的二律背反,二者只有在至善中得到解决。在美学领域里,康德提出兴趣和概念的二律背反,目的在于揭露经验派和唯理派的观点在美学上的片面性。

康德认为二律背反证明了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事物的本身是无法认识的,从而为他的不可知论作论证,贬低理性,替宗教信仰留下地盘。

 

《道德经》也是二律背反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老子的道究竟是物质实体抑或是精神实体?老子的全部哲学可以提纲挈领地概括为三句话,即:太初有道。其道一为“变”,二为“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以思辨的形式,道出了规定与否定、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斯宾诺莎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规定就是否定。”对于具有无限性的实体来说,在质上对它的每一种确定,都必然意味着对其无限性的限制,因而意味着否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命题,与斯宾诺莎的“规定即否定”这个命题具有相同的涵义。老子认为,道本身无起点亦无终点,“绳绳兮不可名”(14章),是不可规定的无限实体。但另一方面,老子又认为,道也不是栖身于宇宙之外的一个超越物,它存在于宇宙中,存在于事物中。

这里老子实际提出了一种蕴涵矛盾结构的命题,即:

一方面:

道可道,名可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

道无形,无象。(“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第14章)

另一方面

道不可道,名不可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25章)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第21章)

道有形,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21章)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康德所谓“二律背反”,也就是逻辑上的所谓“悖论”。

黑格尔曾指出:“东方的哲人每每称神为多名的或无量名的,……因为有限的名词概念,不能满足理性的需要。”(《小逻辑》第109页)老子之所以视道为不可道,不可名其原因盖也在于此。

老子认为,驾驭着万物而又超越于万物之上的道,乃是万物所生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16章)。由这一观点中,他引出反感觉论的认识论。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52章)“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第47章)

宇宙中的万物纷纷芸芸,而“道”却是他们的总体、本根。由于万物形态及现象的多样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达到片面的局部。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万物的总体和本体,“道”。从而做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

老子正是从对感性事物的这种否定中走向对感性知识的怀疑和否定。他要求越过感性现象而直接深入到对宇宙实体——道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认识才可以推导出对各种特殊事物的先验性的认识。所以老子这种反感觉论的认识论,实质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尚处在萌芽形态的理性主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