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沐猿而冠》读书笔记

(2016-01-03 19:13:00)
分类: 柜后闲读

这是一本杂文集,作者是清华经管系毕业的程序员,知识涉猎面广,有自己的见解,理工科思维明显。

基本观点是:人性和文化都是一系列策略选择的结果;人具有机会主义(特别是中国人)和保守主义倾向;传统有利于克服机会主义,也会阻碍创新的出现;中国当代最大特征是2-3代人完成的城市化,和相应的农村空心化;“意识”就是基因和文化中一堆元素的集合,“自我”就是“意识”对本身所作出的记忆、模型化和预测。

1、饮食

人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性出发,经过一系列策略选择,逐步形成了社会文化。人的各种行为,都在体现着其个性、价值观、身份、文化归属,乃至人性。饮食是最常见的一种文化和行为。

灵长类不能合成维生素C,所以人类离不开水果蔬菜;人类需要蛋白质,所以出现了畜牧业;大型猎物的肉无法储存,所以形成了集体宴席的习俗。

对于个人,饮食偏好在3岁前就确定了,因此其依托家庭稳定地传承。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强,地域饮食差异在弱化,而饮食习惯的阶层属性在增强。因此,饮食还是强化族群内部认同、构建文化共同体的工具,以及自我身份表达的符号。

饮酒有3种作用。一是助兴,打破一些社会约束;二是对抗型,由于中国人际关系戒备太深,缺乏信任机制,充斥着机会主义,导致了精明、圆滑、理智、审慎、诡诈、伪装、设套、声东击西、拐弯抹角等心理武器的生成,通过饮酒对抗,通过主动解除自己的戒备或互相打破戒备,形成信任气氛。三是表达身份,饮酒时,不同身份人员的语言体系截然不同,在社会转型期,高地位者并不牢靠,地位焦虑严重,需要一些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身份。

2、男女

男女文化习俗,同样充满策略上的考虑。

人进化中大脑体积太大,为了生育方便,只能在未完全成熟时“早产”,抚养教育儿童又需要多年的时间,因此抚养孩子是基因赋予男女的第一要务,要求建立固定配偶关系。配偶关系对男女双方要求并不一致,男方最大风险是养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社会往往关注女方贞洁专一;女方最大风险是男方背弃养家的承诺,所以社会往往关注男方的家庭责任,而对出轨行为相对宽容。

人的高度机会主义特征,决定其性策略也不是那么专一。同时,人类群居并高度社会化,其社会结构十分不利于配偶关系的稳定。因此在觅偶过程中,男性用一种高度非理性的癫狂状态来证明自己的迷恋和许诺,女性用羞涩和矜持来证明自己的贞洁和自爱。

在策略上,男性天生具有数量优势策略倾向,女性具有质量优势策略倾向。随着社会发展变迁,男女方往往灵活采用数量和质量策略的组合,目的是让自己的基因后代有最多的存活数量。

从心理机制上,男性发展出很多顾家的特点,包括爱情这种对特定对象的迷恋,对天伦之乐的偏好,以及动物普遍缺乏的父爱。从策略上,大体分为富豪权贵的数量策略,小农的单偶策略,以及浪荡子的偷情策略。

女性则发展出备胎策略(选定丈夫的同时,又不让其他追求者彻底死心)、模糊策略(表达忠贞的同时,又不让丈夫彻底放心,以免腾出精力在外胡混)、遗传多样性策略(即分散投资,从不同男方获得不同基因组合,提升子代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以及减少兄弟间的可能策略冲突)。从生理上,女性发展出了多种显著的第二性征和长期发情的特点。

古代,通婚关系往往是建立超越父系的更高政治共同体的纽带,所以家族中待嫁女的资质和声誉、小家庭的婚姻关系带有家族公有性质,如此一来,女性受到层层闺禁,青年男女也丧失了恋爱婚姻自由。

未来,随着女性单独抚养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男女策略可能会根据情况出现调整。

3、家庭

在教会、公司、大学、社团、政党等组织形式还没有发育的时代,家庭是个万能组织,用来经营几乎所有事业。在现代法制环境和信用体系建立之前,生产交易需要的信用资源也大都来自家庭资源。在古代,若生产模式需要较多合作和公共品,便倾向于大家庭和更紧密的家族组织,若经营经济要求更多家庭劳力,多妻制往往更流行。

家庭带来很多收益的同时,朝夕相处也存在代价,尤其是对象无可选择的时候,争斗和冲突就不可避免。现代家庭虽然相对更加独立单纯,但夫妻间的矛盾仍难以杜绝。

文化和本能都有强大的惯性(人的保守倾向),许多人性和文化元素起初只是功能性的,可一旦长期存在,便成为我们心理和文化结构的一部分,被赋予了终极的价值,即使其功能性不再存在,但仍将在长时间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偏好和行为,进而影响道德和法律制度,只有经过多次世代更替,才会被新的价值和制度元素替代。文化元素在2-3代后可能大幅改观,本能则常常需要数十代才能看清楚。

随着女性单独抚养孩子的能力的提高,或者福利社会承担了大部分抚养功能,婚姻以抚养为根本目的的基础可能会发生改变,感情成分越来越重,使婚姻与同居的区别逐渐减小。事实证明,北欧实施福利制度后,婚姻制度快速瓦解。

中国当代人口的高流动性、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城市高房价、社会缺乏中间组织提供社交机会,给新一代城市移民婚恋问题带来巨大困境,他们缺乏信息、机会、住房,这导致了城市化后婚育年龄的推迟,以及文化上对短期关系的更多宽容。

寻找配偶是一个“最优停止点”问题,“37%法则”是一个近似的最优策略,即100位候选人,放过前37位,从第38位开始,一旦碰到条件优于所有前37名的候选者,就选定她。(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即最高值出现在前37名时,将无解)

4、教育

一些知识或技能的学习适配器,已经预制在我们的基因中,它会按照设定的时间自动工作,例如对走路、语言的学习。但是一些学习任务我们不仅没有适配器,甚至还和我们的心智结构相抵触,例如,在因果关系推断,在逻辑、概率和统计学上,在远离日常尺度的系统级问题上,我们的直觉往往错多对少、屡错不改。

教育上,不管严厉还是宽松,过于极端都可能出问题。

社会规范背后的逻辑关系往往不是那么直白,危险与伤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家长需要通过种种方法让孩子学到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以下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价值观和科举制,常常让学生对白领地位产生自我认知,加上教育和工作间的巨大割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因。第二,由于轻视工匠阶层,匠人文化和专业价值观淡漠,降低了这些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同时,网络使公司组织高度扁平化,大量中层职位被压缩。

教育应为学生的自组织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使学生在自组织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因为影响不必以学习者的理解为前提,只需要他们对特定信号做出特定反应即可。

现在的公立教育,所有孩子一套教材,同质化教育不利于孩子对成长的选择,也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现在社会缺乏公立教育的替代产品,即使少量家长自行创造替代教育,但这类家长往往具有的理想主义特质、偏激气质或宗教背景,种类依然较为单一,且难以转变为商业模式。

人为地、强制地设置一个较长的工作前学校教育期限,即增加了年轻人与社会的隔膜,又容易让他们产生“怀才不遇”的情绪,这也是中等社会陷阱的套索之一。

5、传统

人们做事情常常会形成固定的套路,并一代代流传下去,这就叫传统,它是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

传统得以形成和延续,得益于人类固有的保守主义倾向。保守性是生命的固有特征,因为过高的变异率会摧毁一切解构。第一,做事方法的选择空间很大,只有极少数是可行的,任性变异危险巨大;第二获取和背离一种方法的代价不对称,一旦方法形成,常常使成本收益曲线发生变化,例如种植业刚开始时还无关轻重,但一段时间后,人口激增,就再也无法放弃了。第三,一种方法长期延用会因规模效应或协同效应不断降低成本,新方法往往难与之抗衡。

保守性使得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平稳继续,因为人们可以对环境生成稳定的信念和预期。

保守性也引起另一种倾向对传统不经考虑而遵循。一方面,它利于人们通过忽略传统的策略性而当成一种价值,从而抵御机会主义;另一方面,当情况发生变化时,阻碍了创新。

传统社会,社会文化具有紧耦合特征,将一揽子传统构建成体系,即使最强有力的人,也只能从有限的几种套餐中做出选择。

目前,中国社会最大特征源于仅用2-3代就完成了城市化,从而造就了独特的社会结构。一是人们离开家乡,从旧关系中解脱出来,可以在生活不同方面构筑不同的圈子,对各类文化特征进行“单点”,而不仅仅是“套餐”选择,文化紧耦合逐渐被打破。二是社会底层自组织能力尚未建立,只能依靠政府的单一组织渠道,灵活性、应急性、多元性不足,对政府力量难以形成制约。三是城市对人才形成泵吸,农村出现空心化。四是巨大的社会流动性,使各阶层尚未沉淀出自己的精神特征(即新的传统),人们普遍存在身份焦虑,纷纷靠符号性标签来进行自我表征,同时在新传统缺位的情况下,机会主义卷土重来。

只有当精英阶层形成自己的精神,并引起全民的倾慕和模仿,新的文化才会创立。高层次的进化需要以低层次上的丰富性和持续性为前提,没有深厚的传统,就孕育不出牢固而普遍的价值观,而这些我们的社会还比较缺乏。

科学对于形成好的传统很重要,但科学认识范围只有世界的一小部分,因此不能盲目否定在其他领域通过反复试错而形成的传统。

当一种传统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反而难以看到它,只有视野中发现了截然不同的传统,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传统的变迁一般具有如下过程。第一轮,老一代将新事物当做异类而排斥,年轻人将其视为青春叛逆的出口,以非理性的姿态为了叛逆而叛逆,这给双方都带来挫折。但是老一代发现自己的传统日益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新一代则为新做法遭遇各种困难而动摇,这时会形成一轮保守主义的回潮,但其本质是进步派的挫败;第二轮,继来的变革者更加理性,认真探索可行方案,保守派的伦理体系在新形势下显得难以自洽,此时新的传统逐渐形成。

6、现代

相对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最大特点是其流动性,造就了人们在关系选择上的自由。

现代社会的流动性源自多股力量。一是经济活动的货币化,在无法用货币表达关系的年代,只能采用人身依附等极端方式来表达关系,现在货币使得关系更灵活,流动性得以出现。第二是城市化,古代由于运输成本很高,城市规模难以过大,现代城市的扩大也带来社会结构的扩大。(依靠人们熟识关系维系的社会结构,成员上限为100-250,即登巴数,一旦超出登巴数2-3个数量级的城市出现,社交模式也会改变)。第三是非血缘组织兴起,是个人在家族外寻求保护、发展事业、诉求利益、改变命运的媒介。古代中国在货币化、流动性上程度较高,欧洲在非血缘组织上发展程度较高,这是中西社会面貌差异的重要背景。

流动性使个人的选择更加自由,可以在生活的不同方面追随不同的传统、不同的价值,拥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这也使得社会行为规范进行调整,人们在一种场合只需呈现自己的一个侧面,而把其他侧面保护起来。

流动性也给人们带来很大的身份焦虑,这种焦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人们努力工作、拼命储蓄、使劲消费,以图上升到更高层级,或证明自己属于高的层级。但当焦虑转变为挫败感,又找不到合理的理由时,社会不满会转变为骚动,这也是中等社会陷阱的重要原因。只有当多年以后,新的社会结构下形成新的行为规则,成功条件、竞争规则得到明确后,人的心态才会平复下来,社会达成新的均衡。

流动性带来人们对身份符号的追求,盲目地模仿着他人,追随着潮流。和直接感受相比,符号更能标示身份。毕竟只有极少数人拥有坚定的价值观,不依靠外来激励就可以持续的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

转型期,不同地域、年龄的人们之间常常形成不同社会结构和文化之间的隔膜。

中国下一阶段将面临城市化和人口逆转的同时发生。人口逆转将使竞争相对平缓、资源相对宽松,并从更长时间跨度上降低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7、城乡

城市最初是为了防卫,其内驱力是密集人口带来的规模经济。

城市改变了文化。人们每日接触不同语言、喜好、立场,将减轻对陌生和差异的恐惧,对异己者更加宽容,人们更加独立,关系更加松散,随之相互间的道德压力和舆论约束也大为减弱。在缺乏中间组织的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向外部寻求秩序保护,所以大城市市民往往更倾向于政府干预。

同时,农村严重空心化,缺乏有活力的地方文化。将来,如果将新生代吸引回农村,需要一个很高的溢价,作为对文化低落感的补偿,但这需要对传统农业方式、土地流转方式进行大的调整。

在美国,由于多元文化的丰富,很多小城市可通过文化吸引和移民吸引保持活力,也有些志同道合的团体,相约到农村建立新型的文化社区。

另外,贫民窟在农民进城的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跳板。通过它,农民可以在保留部分传统关系的情况下逐步适应城市,并通过小生意来解决生计问题,在条件成熟后真正走向城市。

8、文化

动物在基因中包含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指令,而人不同,除基因遗传下的指令外,还可通过后天习得大量指令,这种个体与指令的分离,带来了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极大丰富性。

语言进一步分离了符号和含义,使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逐渐建立起各种文化系统。语言是人际互动和协调的产物,它天然地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人的语言本能十分强大,只要让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只需一、二代人,就会自动协调出一种新的语言。语言的产生不需要权威,它是分布式协调的结晶。

文化由大量模因(也可称为观念)组成,模因寄生于人脑,调控人们的行为。人的头脑选择某种模因,可能是因为该模因对自己有利,获得神经奖励而保存,但也可能因为神经奖励机制的漏洞,选择了一些对自己并不利的模因,如吸毒。可见,文化对人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文化中每种成分都对个体有利。

生命、社会和文化都是由简单向复杂进化。一种是紧耦合复杂形态,如蚁穴,个体高度特化,难以更新,一损俱损;一种是松耦合复杂形态,如人类组织,不管组织目标多么有号召力,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成本收益选择展开行动,这使得组合的丰富性大为增加,创新也不必从零开始。目前,软件形态、供应链结构等都在向松耦合演进。

在传统社会,高阶层的人生育机会更多,并随着子女的分家,和部分分支的败落,形成人员和财富由高阶层向低阶层的流动,同时高阶层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利于精英文化的形成。但现代社会,高阶层的人更倾向于不生、少生,于是他们从基因角度被一批批消灭,形成了低阶层精英携带着财富向高阶层的流动,高阶层的稳定不复存在,这不利于精英文化的形成和社会财富的分散。

当前全球一体化文化正在逐渐形成,这得益于网络、跨国公司、影视传媒等。一方面,大量的地方文化被消灭,另一方面,全球文化的丰富性不断加强。前者是由于环境闭塞,人们在单一选择下的文化呈现,缺乏竞争力;后者是人们在充分选择的基础上,因不同偏好形成的各种亚文化,占据文化体系中的不同的生态位,因为经过了竞争和选择,具有更强的活力。

9、人性

人在基因中包含的指令和适配器为人性,在群体中后天习得的指令和适配器为文化。人性和文化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进化而来,它们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一个体系。有些元素是服务于个体利益的,有些元素是服务于群体利益的(如伦理规范、集体纪律、民族主义);有些长期适用,有些却不再适应新的环境。人便处在人性和文化,以及其中各项元素的牵扯之中。

什么是自我呢?人除了人性和文化中各项元素之外,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心灵,即一个“不受推动的推动者”。人性和文化中这些元素相互组合、共同起作用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有序结构,被称为“意识”。影响决策的各种“力量”偏好不同选项,它们的较量过程构成了我们的“斟酌”。当我们充分运用“意识”进行“斟酌”时,就觉得自己是自由的。

很多人陷入一种错觉,他们一旦发现意识中的某种组成部分,便拒绝承认那是自己的一部分,声称此时自己被本能、荷尔蒙、传统、习俗裹挟了,如此以来,他会发现最终没有什么是属于自己的。

意识是一种基于语义表征的模拟系统,因此,它可以表征万物。当它指向世界时形成世界图景(波普第二世界),指向自己时形成“自我意识”,指向他人的意识时,形成“共情”。

人性和文化各项元素之间常常会互相排斥、互相驱逐,使你感到痛苦、纠结、迷茫,驱逐掉一些元素可能会变得更加协调,而人的理性和反思能力恰好提供了这个机会。

人们常意识不到自己身上已经包裹了那么多难以摆脱的文化元素,因为这些元素大多是在幼年期无意识习得的,只有当我们见识了多姿多彩的其他文化,才得以看清自己。

“洗脑”和教育的区别是什么呢?答案是“是否削弱人的自由意志”,即他领会处境、评估选择、斟酌后果、形成决策的能力。

自由是且仅是免于被强迫。

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机模式和社会制度之下,经受不同的选择压力,最终在各种族心理上造成显著差异,如暴力倾向、纪律性、耐心、道德感等。经历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后,这些特点甚至会反过来对生物性做出影响。

10、何为理性

既然构成“我”的各项元素互相竞争的结果只能是其中之一胜出,到底谁胜出才算“理性”呢?

用来持续监视外来信号,调节注意力,表征注意对象,轮番激活各种干预理由,产生调控决策的“场所”,被称为“意识”。意识的竞争性议事程序被称为“斟酌”。

遇到外来刺激,相关模块都会将自己的意见用“语句”来表达,语言系统对这些“语句”的合并、嵌套、递归等语法关系进行处理,形成任意复杂的表征结构和控制逻辑。于是,大脑中进化出一些专门模块用于推理、联想等逻辑推演,一些模块用来归纳一般规律模型并进行预测。当“意识”指向自身时,有关个体的记忆(经历、主张、决策等)就会被反复唤醒,形成对个体经历的连贯记忆,它被称为“自我”。把这些记忆唤起并带入议事过程时,便形成“自我意识”,并被上述“模块”构建出一套理论模型(被称为心智理论),并利用该模型对意识本身的活动进行预测。

“理性”就是意识决策程序的运行效能和掌控强度,包括决策相关记忆是否被充分唤起,各种理由是否被充分倾听,对各类意见的逻辑计算是否严密,表征世界的模型是否恰当,预测模型是否有效,以及能否识别新对象,建立新模型,发现新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和儿子对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