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英庄

标签:
白沙吾慢堂 |
分类: 京华随笔录 |
闲话英庄
英庄,原属南阳县,1994年7月撤区划市后隶属南阳市卧龙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南26.4公里处,距诸葛亮的隐居躬耕之地约23.5公里,东临白河,西邻沙(潦)河。据《南阳县地名志》(1990年10月版)记载,“古今手工业发达,多能工巧匠,元朝皇后位下管理匠户的机构“打捕鹰房名匠总管府”提领所官员驻地,故村名鹰庄,清末误写为莺庄,民国再误为英庄,又在邻村前英庄之北,故名后英庄”。后英庄历史悠久,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先民生息。现有后英庄遗址,是原始社会村落遗址,面积约2800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地表上暴露有石器、陶器、人骨等。经文化部门鉴定,属于典型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址。“西汉至南北朝属淯阳(晋孝武帝改成云阳)县;隋初属南阳县至今。清末分属莺庄、淯阳城、白马、大庄镇、西南太山庙等保;民国25年(1936年)属第二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瓦店区英庄乡;1949年建国后设英庄区,1958年9月设英庄公社;1961年恢复英庄区;1968年撤区并社,为英庄公社;1984年社改乡,为英庄乡”。1999年撤乡建镇,镇人民政府驻地后英庄,故名英庄镇。
后英庄以张姓最多,还有李、袁、靳等姓氏。据老人讲,张氏一族,是明朝时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而来。在《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寻章摘句,缀辑编录,笺注出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制定出严格的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迁徙的过程是相当残酷的,官兵押解着背缚双手的老百姓一路前行,在方便时才解开双手,“解手”一词应运而生,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后来又被演变分解为“大手”和 “小手”。“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唤起了那段骨肉分离和长途迁徙的历史记忆。
据老人讲,清末时后英庄张氏家族有一位秀才,饱读诗书,在乡里甚有威望,在族人的嘱托下,挥笔续写了张氏家谱二十辈:“中成付泽孜,修齐治平家,青白延庆续,云来曾德华”。后英庄张氏族人大多按照家谱起名字,没按照家谱起名字的族人,也非常清楚自己在家谱中的辈分。现在,后英庄张氏家族中的修字辈应已出世。
后英庄出现过许多能工巧匠,手工活儿闻名乡里。传统工艺有草帽辫、草帽、鞭炮、烟花、刺绣等。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两响炮,外地也叫二踢脚,周边乡亲每逢红白喜事,两响炮是少不了的。用拇指和食指将两响炮轻轻夹住(安全起见,现在改为垂直放在地上),点着后,“澎”地一声飞向半空,再“啪”一声,地动山摇。有人担心两响炮太危险,但后英庄的两响炮因其特殊的制作工艺十分安全,从没听说伤过人。
后英庄遇双(农历双号日期)逢集,从早上五六点钟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午,方圆十里八里的乡亲都会来赶集,采买蔬菜、肉类和生活用品等,热闹非凡。记忆中,少时每逢赶集的时候,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吃上一份炒凉粉,黄亮亮,热腾腾,冒着气,葱香味扑鼻而来,吃到嘴里,满口的香味,烫的舌头不停倒腾,咽下后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到了中午,路过餐馆的时候,总忍不住探头看看大锅里正卤着的猪蹄子,口水就不争气地淌了下来,肚子也开始咕咕地叫。这时,从餐馆又飘来了炝锅面的味道,简直让人受不了。那时候,每家都不宽绰,勤俭持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下馆子则是败家的体现。最后,只好无奈地紧盯着卤猪蹄子,狠狠地看了几眼,挥一挥手,扭头就走,不带走一片云彩。
据史料记载,南阳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文化大融合(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称之为文化杂交),促进了古代南阳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秦统一六国之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使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手工业者云集南阳,使各地文化在南阳形成了第一次大融合。两汉之际,中原人口向江南移徙,是中国社会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上的大事件,南阳是南下移民重要的转徙中心,来自黄河流域的移民大都经此南下。同时,南阳是光武帝刘秀故里,其麾下开国功臣 “云台二十八将”多为南阳人。天下渐定,刘秀汲取西汉末年权臣当政、外戚篡权的教训,采取“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方针,厚赏功臣,让他们回故乡享受荣华富贵,颐养天年。这批人在历史上被称为“南阳故人”。南阳故人吸引了全国众多精英齐聚南阳,一时人才云集,就如今天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人才引进。这就是南阳的第二次文化大融合。两次文化大融合,造就了南阳在科技、文化、医学、冶炼业、制造业、手工艺等方面独一无二的发展态势。随后不久,南阳五圣中的张衡、张仲景在各自领域取得优异成就,名扬天下。
在具有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环境中,后英庄也人才辈出,且不说走出家乡志在四方的族人,在传统的各行各业中,后英庄也都有自己的领军人物,诸如书法、绘画、音乐、茶道、饮食、耕作、中医、推拿、教育、武术、手工、裁缝等。这些领军人物中,有我的长辈,有我的老师,有我的朋友,也有来此经营的外地人,经过几十年的打拼,闯出了名号,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已无法割舍这份乡土之情。
在我家后院有一长辈,小时候我总缠着他下象棋,每次都经过一番缠斗厮杀,最终往往棋差一着。我当时很不服气,下决心赢他一次。于是我开始学习观棋,还找到棋谱研究,看不懂便找人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我总结了以前输棋的经验教训,便信心满满地去找他。我们下足了三盘,再次完败。后来我才知道,这位长辈精研棋谱,以摆棋局为生,巷战中从无败绩,每年出去几个月,赚的钱就足够一年用的了。他和我的对局,只是在哄我开心,消磨时光罢了。
在我家南侧还有一长辈,喜养花草,善于嫁接花木,一年四季满园花香。乡里乡亲有近水楼台之利,纷纷上门求得秧苗,种于院中。以前我家院中的两棵月季,就从他的院中移植过来,开花时,芬芳扑鼻,引得蜜蜂飞来飞去。
后英庄的村中心,原有老街和戏院,在我小的时候就拆掉了。我记不起老戏院的面貌,只依稀记得拆除时的场面。老街只余几间瓦房,前几年也拆掉重建了。老戏院拆除之后,在新街中心进行了重建。童年的许多记忆也留在了这里。当戏院有豫剧演出时,我们几个小伴就常常聚在戏院检票口的旁边,如同猎人盯着猎物一样,紧紧地盯着检票口,静待时机,寻找机会混进去。机会一旦出现,小身躯便像泥鳅一样,呲溜一下就进去了。当时的家庭条件都差不多,家长是不给零花钱的,也不允许小孩熬夜看戏,混票也是不得已之举。后来,检票员与我们在长期的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有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毕竟是同一村的。看完戏的第二天,小伴们便在一起分饰角色唱上一段。豫剧的名段如《铡美案》、《卷席筒》、《花木兰》、《三哭殿》等,当时小伴们都能随口来上一段。
在后英庄的西边约三里地,沙河自北向南流过。小时候,伏天我们便在沙河里游泳,我的狗刨式泳姿就是在这里练成的。那时沙河水流量很大,夏天雨水足时常发大水,岭岗桥就冲毁了几次。后来,上游开始截流、漫灌,沙河水量逐年减少,现在已经干涸了。
张泽金整理于2017年9月2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