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叠山造景手法及应用

标签:
园林造园假山吾慢堂澄知文化 |
http://s5/mw690/001AkXnTgy72il5RXUM34&690
古典园林叠山造景手法及应用
这种艺术处理手法,占地少,花钱也少,效果还好。
二、点石成景艺术
或附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或在狭湖岸边,或在竹树之下。要求高低错落、自由多变,切记线条整齐划一或简单地平衡对称。
多采用散点或聚点,做到有疏有密、前后呼应、左右错落,方能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如在粉墙前,宜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缀以花草竹木。这样,粉墙似纸,点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照下,形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
嘉树之下,宜点以玲珑湖石或顽石。在梅边点石,则宜古;松下点石,则宜拙;竹旁点石,则宜瘦;芭蕉点石,则宜顽。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园林艺术的效果。
在河流溪涧,林下花径,山脚山坡,池畔水际,散点数石,或断或续,或横卧或直立,或半含土中,如天生的一般。不同的石种于园林又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为了表达春天的意境,常用竹子,配置竖瘦的石笋,青竹虽直,但低弯的尖梢使石笋藏其身而露其头,产生虚实的变化,以此表达春意;在植以四季常青的桂花,给人以青春常在的感觉。夏天的意境,则多用玲珑四通的湖石,构成深涧绝谷、峭壁危峰、山脚清流环绕、山顶乔木繁荫、盘根垂蔓等清意幽深的意境。秋天则采用黄石来创作其峰峻峭之势、其色苍古之貌,创造出山石耸立、气势磅礴的意境。冬天多采用色泽洁白、石体圆浑的雪石,叠置于墙的北恻,产生出积雪未化的艺术效果。厅堂前后叠筑假山,旨在点缀,贵在玲珑生趣,切记滋蔓芜杂。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厅山》中写道:“或有嘉树,梢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选择石峰形体,要注意凹与凸、透与实、皱与平、高与低的变化。玲珑剔透的山石,混合自然,容易构成苍凉廊落、古朴清矿、妙极自然的特点,在配以得体的竹木,使得“片石多致、寸石生情”,既有绿意,又有情趣。
三、独石构峰艺术独石构峰之石,大多采用玲珑剔透、完整一块的太湖石,并需具备透、漏、瘦、皱、清、丑、顽、拙等特点。由于其体积硕大、因而不易觅得,需要用巨金购的。园主往往把它冠以美名、筑以华屋,并视作压园珍宝。上海豫园有块仅次于苏州留园冠云峰的巨石——玉玲珑,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玉玲珑高5.1米,宽2米,重5000多千克,上下都是空洞,赛似人工雕刻。亭亭玉立,石显青黝色,犹如一支生长千年的灵之草,堪称天工奇石。
四、旱地堆筑假山艺术
(一)园中高山的堆叠园中高山多采用峭壁的叠法。如萃赏楼前后的假山,均有陡直的峭壁,高耸挺拔。所用石材大小相同,叠砌得凸凹交错,形象自然,且有绝壁之感。(二)壁的堆叠峭壁上端做成悬崖式。这是采用悬崖与陡壁相结合的叠山手法,耸秀亭檐下的悬崖,既有挑出数尺的惊险之景,崖边立有石栏杆,近栏俯视,如临深渊,颇为险峻。(三)峦的叠筑叠筑多采用山峦连绵起伏的手法。峦与峰又往往结合使用,以增加起伏之感。“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致乱掇,不排比为妙”《园冶》。这样,即可避免呆板整齐之忌。(四)山峦起伏的表现用突起的石峰进行散置堆筑,以加强整个山势的起伏变化,园中除了山顶多用石峰以外山腰、山脚、厅前、道旁等处,也多散置石峰。有的采用整块耸立的巨石,有的几块湖石联缀而成。(五)虚实配合,相反相成,互为益彰如古华轩东侧的假山,中间做出卷洞,包以湖石,设以米红卷门,开门如洞窟,具神秘感这种上台下洞的处理,也属虚实结合的形式。这也符合计成所主张的造洞原则:“理洞法,起脚如坐屋,立几柱著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上或堆土植树,或作台,或置屋,合宜可也”(《园冶》卷三《掇山·洞》(六)山体幽静深邃的表现在峭壁夹峙的中间堆出峡谷,给假山以幽静深邃。如延趣楼前与延棋门里各有一条极狭的山谷,仅60厘米宽,只能侧身通行。虽非主要山道,但在叠山艺术中却增添了宽狭、主次、虚实等情趣的变化,丰富了山林的造型。
五、依水堆筑假山艺术
2)山水依存,相得益彰水无山不流,山无水不活,山水结合可以取得刚柔共济、动静交呈的效果,避免“枯山”一座,形成山环水抱之势。苏州环秀山庄,山峦起伏,构成主体;弯月形水池环抱山体西、南两面,一条幽谷山涧,贯穿山体,再入尾,是山水结合成功的佳例。
3)巧于因借,混假于真按照环境条件,因势利导,依境造山。如无锡的寄畅园,借九龙山、惠山于园内,在真山前面造假山,竟如一脉相贯,取得“真假难辨”的效果。
4)宾主分明,“三远”变化假山的布局应主次分明,互相呼应。先定主峰的位置和体量,后定次峰和配峰。主峰高耸、浑厚,客山拱伏、奔趋,这是构图的基本规律。画山有所谓“三远”。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并不是以奇异的峰石取胜,而是从整体着眼,巧妙地运用了三远变化,在有限的地盘上,叠出逼似自然的山石林泉。
5)远观山势,近看石质这里所说的“势”,是指山水的轮廓、组合和所体现的态势。“质”指的是石质、石性、石纹、石理。叠山所用的石材、石质、石性须一致;叠时对准纹路,要做到理通纹顺。好比山水画中,要讲究“皴法”一样,使叠成的假山,符合自然之理,做假成真。
6)树石相生,未山先麓石为山之骨,树为山之衣。没有树的山缺乏生机,给人以“童山”、“枯山”的感觉。叠石造山中有句行话“看山先看脚”,意思是看一个叠山作品,不是先看山堆叠如何,而是先看山脚是否处理得当,若要山巍,则需脚远,可见山脚造型处理的重要性。
7)寓情于石,情景交融叠山往往运用象形、比拟和激发联想的手法创造意境,所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即是寓四时景色于一园的。春山选用石笋与修竹象征“雨后春笋”;夏山选用灰白色太湖石叠石,并结合荷、山洞和树荫,用以体现夏景;秋山选用富于秋色的黄石,以象征“重九登高”的民情风俗;冬山选用宣石和腊梅,石面洁白耀目,如皑皑白雪,加以墙面风洞之寒风呼啸,冬意更浓。冬山与春山,仅一墙之隔,墙开透窗,可望春山,有“冬去春来”之意。可见,该园的叠山耐人寻味,立意不凡。
http://s3/mw690/001AkXnTgy72BYeg6ZA2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