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经典诵读为主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及其实现
(2012-05-08 15:12:41)
标签:
杂谈 |
以中华经典诵读为主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施的价值及其实现
(甘肃省古浪县定宁中心小学,甘肃古浪,733100)
摘 要: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中应时而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实施下的新产物,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也是凸显学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农村教育它自身的特殊性、局限性、地域性、人文性等特点,开发适合自己实际的校本课程来弥补和丰富课程内容十分有必要。本文就经典诵读进入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内容开发和实施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以期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农村小学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提供一种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经典诵读 农村 小学 校本课程 价值 实现
作者简介:蔡鹏川,(1978-),男,汉族,甘肃古浪人,小学高级教师,古浪县定宁中心小学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学。杨万鹏,(1982-)男,汉族,甘肃古浪人,中学二级教师,西北师范大学在职硕士,古浪县定宁中心小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立项课题子课题。
一、前言
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小学的可操作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我们所有农村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目标。农村和城市是有区别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不但在现实条件上有一定距离,而且在特性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往往所有的改革和实验都是以“城市”学校的现状和价值取向为研究的基始,以“城市”学校的发展方向及实现条件研究为旨归,然后把这种理论和改革经验普遍化的推向农村,结果造成了许多麻烦。
就现在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来看,城市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由于其资源、意识和政策上的优先要远远快于农村小学的步伐。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出现的问题也很多,有的学校甚至徘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门槛前,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专家学者、行政官员对“农村”小学的漠视、校长课程开发能力的缺乏、教师课程意识的淡薄、信息闭塞,资料匮乏、学校财力物力的匮乏以及农村小学内外部尚未形成有利于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支持系统。有学者把这些困境概括了四个方面:即校内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支持;校内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层面的支持;教师缺乏课程论知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学生及家长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总之,种种迹象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农村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要远比城市学校多,这就必然要求有一种符合农村小学自身特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和途径。本文提出的以经典诵读为主要方式的课程开发,就其价值性和可行性来说,应该是比较适合当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际甚至是将来整体推进的一种思路。
二、以中华经典诵读为主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
以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顾名思义就是把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古典名著等文化积淀中的精华作为课程内容,以诵(吟诵、熟读、背诵)读(朗读、默读、略读、精读)为课程实施和组织的主要方式,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丰厚文化底蕴,启迪品性灵气,全方位地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涵养为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课程实践过程。
经典诵读向来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从秦汉至清末,从私塾到学堂,熟读精思,口诵心惟一直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经典也是最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课程内容。近年来,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也都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予以了焦点式的关注和更高的地位,许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课程和活动。
应该说经典诵读在今天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和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是举足轻重的,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很多学者也呼吁:我们现在必须转变目前的轻视传统文化教育观念,强化汉语教育地位,增设国学教育课程,合理设置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和强化教学手段,真正切实掌握中华文化的文化话语权,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才有实力。在今天看来,无论是城市小学还是农村小学已经到了一个忘却传统、推崇潮流的时代,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新的课程改革中也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并明确提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古典文化积累、书写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经典文化,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于阅读做出了量化要求,其中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足见,不管是从政策层面、专业层面、实践层面,还是生活、时代需要,校本课程开发需要,都对中华经典文化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然而,最重要的是经典诵读它本身的人文价值、工具性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等对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人文底蕴的加深,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都非常重要。同时对教师的文化素养也是有促进的。这些品质要求都是素质教育和未来教育发展的诉求。
所以,经典诵读不但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也必将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以中华经典诵读为主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利条件
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巨大的地区、学校差异,它与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所拥有的的地方性文化资源是分不开的,没有这方面的资源或者资源缺乏,开发校本课程也就比较难。那么,农村小学有没有开发校本课程这方面的资源呢?我们不敢肯定。但是,开发以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课程,农村小学却有充分的条件。
首先,农村小学能为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物质、经济保障。学校办学经费、教育设施和设备的确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制约瓶颈。如果经费投入不足,就无法满足教师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需的教材、教学等的需要,无法利用网上资源。但是,对于目前广大的农村小学来说,学校的经费虽然不充足,能够保证活动性、实验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比较困难,但是足以为以经典诵读这样物质成本较小的校本课程开发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其次,农村小学能为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智力、思想、政策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广大的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理念、专业素质、教学技能,也离不开校长的课程领导与管理。虽然,开发建设校本课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绝不是一个校长和几个教师,一本教材和几个刚要就能简单做的事,但是,要开发以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和方式的校本课程,对于农村小学目前的师资力量、教师专业结构、校长管理水平来说,显然,难度有所降低,开发建设实现的把握性比较大。
四、以中华经典诵读为主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要策略
(一)科学而有选择的选编教材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宽广、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以合理解决农村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其方法也是灵活多样,所有这些皆可以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发展较好、水平较高的学校可以深入开发,发展较慢、水平较低的学校则可以量力而行。
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基于办学现实和办学理念确定课程内容的范围、深度、目标和呈现方式就尤为重要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琳琅满目、层次不齐,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如何去伪存真、甄别经典是教材编写首要解决的问题。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经典内容是我们的首选。可以把以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课程内容确定为以下四方面:唐诗宋词、古代蒙学教学、成语故事、古诗文选粹。然后按必背篇目和推荐篇目,分年级分学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
(二)构建经典校园文化环境
构建人文、经典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重要的环境支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融入“经典教育”文化,可以积极发挥学校文化对师生的凝聚、陶冶和教育的作用,可以使经典文化凝聚为学校文化中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让师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进而朝着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发展。
可以通过建立诗文集、经典角、中华经典诵读栏的方式,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可以鼓励个人去搜集寻找,创建个人诗文角,班级经典角,实现资源的共享。学校和班级还可以利用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橱窗等,定期展示中华经典文化,让学生浸染在人文教育的校园环境里,在耳濡目染中把中国古诗文的精华变成自己的人文素养。其次,合理安排诵读时间,实践“五个每”即:每天从早读课中挤出20分钟进行诵读;每节课从课前准备中挤出3到5分钟进行诵读;每天晚上从休息前挤出10分钟进行家庭亲子诵读;每周从课表中挤出两个课时作为校本课进行诵读;每月从课堂中挤出一个下午进行全校性的集体诵读。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年段分单元进行诵读经典诗文,保证诵读的“质”和“量”。
(三)注重品德教育与经典诵读的有效结合
传统文化是德育之根。真正的人格修养和品格行为是建立在厚重的文化底蕴之上的。伴随着文化经典教育,学生可以在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情境中学习中华传统礼仪,让中国传统美德浸润学生的一生,学生的习惯和礼仪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找到经典诵读和德育有效结合点,落实学生德行实践。在经典诵读过程中,除了对一些经典内容的诵读外,还可以挖掘延伸中华经典文化的资源,可以通过开展 “民族精神代代传”、“候课诵读两分钟”、“经典诵读大比武”、“经典教我学做人”等经典文化系列实践活动,这些主题模式的创建,不但是对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更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四)、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重在诵读
其次,诵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利于增强记忆,还有利于提高写作文平。通过诵读,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或讲解时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诵读对人的气质和自信的培养也很重要,组织经典诗文的竞赛表演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个人的表现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准备,让校园内外书声琅琅,诵得有滋有味,学生诵读诗文经典后,会发现学习诗文并不难,从熟读入手,几年下来便可以打开五千年文化宝藏的大门,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
这是学语文的捷径,是文化传承的捷径,也是人格养成的捷径,因为经典中的智慧会不断滋养幼小的心灵直至终生。
打造合作的教师团队,是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要智力保障。千万不能形成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组织合作的教师团队,创建新型的教师文化,本身就是对经典文化的传承。以诵读经典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更需要校长和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群策群力、精诚合作和智慧分享。通过上下齐备课,求同存异;分层次联手,智慧共享;课题式研究,结对帮教;互动式研讨,实践反思等丰富多彩的方式,营造合作、和谐的教师团队。
同时,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基于教育自身规律。要遵循脑发展的科学规律,有效地让孩子们接受经典教育。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0—13岁),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高度智力、培养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这种教育方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经典是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还要遵循儿童非智力因素发展规律,以经典著作陶冶心性。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在童蒙时期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性,是关系到孩子将来能否成功、是否幸福最关键的要素,而人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都奠定在人生的最初几年。
(六)、创设科学、多元的经典诵读评价机制
经典诵读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教育改进学生的心理和外在的行为。如果评价没有教育性,即对学生、教师无所教益,那么评价就没有任何价值。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不断进步,最后积淀为厚实的素养,达到学生高尚人格塑造和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这就起到了评价的效果。
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课程评价除了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诵读数量和质量、活动的评价,更重要的要纳入语文课程评价当中。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背诵积累篇目,将古诗文诵读纳入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当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期末给出相应的等级。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情况(兴趣、态度、背诵篇目等方面)。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此外,我们还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多角度、多层面、易操作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多元激励性评价,做到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通过诵读古诗文而取得的进步,同时寻找不足,更多地感受到同伴、家长、老师的提醒、鼓励,增强的自信心,提高对经典文化的热情。
五、结束语
众周所知,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而是一场真真切切的教育改造运动,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从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到组织实施与评价,不是一个单向一维的过程,而是一个基于教师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的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那么,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能不能实现这样的课程开发?有没有这些资源、条件、能力来保障?有没有行之有效的、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途径?这些都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去开发建设,才能够实现好、完成好。
以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农村小学现实条件和办学理念的,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其开发的人文价值、科学价值、课程价值、教育价值非同寻常,其实施的实践价值,更是当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宝贵财富。这种基于农村小学物质基础、财力保障、智力基础、政策保障、文化基石、课程意识现状的校本课程开发,目的是让所有的学校都“动起来”,让所有的教师都“站起来”,让所有的学生都“飞起来”,让所有的教育参与者都“沟通起来”。
当然,经典诵读不是功利性的短期行为,不是因为相比活动课程、兴趣小组、工艺、技能型校本课程“组装”简单,花钱少,实施简单就受到农村小学的青睐,而是一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启迪生命智慧、提升精神品位的长期实践活动,如果做好了,其价值和实践意义远非我们所想象。只是通过这种探索与实践,将经典文化课程引向深入,让经典真正成为“经典”,真正实现改造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也希望这样的探索,能为广大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一种思路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万国华.困境与出路: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姜园,刘冲.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7(03).
[3].覃章成.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7).
[4].李敏.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困境与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06).
[5].朱安安.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