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寻找微电影的题材(拟草稿)
(2012-10-21 18:38:23)
标签:
转载 |
如何寻找微电影的题材
文/常青田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微电影将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个主题很大,大到跟问“直立行走将给人类带来什么”一样,因为,这里面有无限的可能。就现在的趋势来看,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多少年以后,电影、电视剧都会逐渐消亡,微电影会一统天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就跟造纸术发明以后,竹木简就注定退出历史的舞台一样。现在电子媒介迅猛发展,纸本书的命运也会如此,有人说我喜欢纸本书,我要说这只是时间问题。可能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以上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传播载体,由于传播载体的变化,让电影不是已经摆脱胶片了吗?传播载体的变化,现在已经让微电影占据了移动媒体这一未来传播的这一最最主流的媒体。但未来如何,取决于——内容。
前几天,我在网络上看到国外的一个科学报告,内容大概说的是人类在两千年以后会进化成什么样子。我记得大概是说人的身高会越来越高,都跟姚明身高差不多;人的手臂会变长,跟刘备的双手过膝都不止;人的脑子会变小,跟猴子差不多;下巴会变成双下巴……如此等等,总之,以现在的审美标准看会是一个怪物,这虽然有一定的所谓的科学道理,可我一时还不敢想象。回想一下两千年前,正是汉武帝当皇帝的那时候,那时候的人跟现在差别应该没那么大,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两万年后可能会是怪物,但两万年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真没必要去担心。我们还是关注当下吧,因为我们活在当下,我们先把我们眼面前的这一小段路走好才是正事。
无论是纸本书代替了竹木简,电子书取代纸本书,还是电影摆脱了胶片,可是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内容是无法改变的。内容是什么?内容就是书上的文字、影视剧里的视听形象与故事,以及由视听形象与故事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微电影也一样,千变万化之中所不变的,不但不变还会更吸引观众去看的“内容”和传达的“情感”会越来越考验着创作者们的越来越萎缩的大脑。
关于“微电影”,其一,因为这是一新事物,至少在叫法上这是一新事物,在学术上专家们虽然没有打地头破血流,但各家说法不一。我不敢冒昧地也跟着去扮演专家做学术定义,只是有一点会跟我下面说的关系很大——那就是微电影的时间长度的界定。我的个人看法是微电影的时间长度应在十分钟左右,不能超过二十分钟,超过了就是短片了。
众所周知,在没有微电影的时代电影分常规电影和短片两种,这里是上海戏剧学院,拿戏剧对应来说——就是常规戏剧、短剧,这样,微电影对应的就是小品。小品最恰当的长度就是十分钟左右。至于微电影的其他艺术特征,这里最不缺的就是专家学者,很多还是曾教过我的恩师,就让他们去研究定义吧。其二,关于微电影的拍摄、制作和播出,也都不是我的擅长,也留给擅长之人去发表高见吧。
大家都知道,我在学校里学的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据说是编剧方向,我一直坚持在做了十年的职业也是编剧,我就微电影剧本写作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在座的老师喝朋友们分享和探讨,抛砖引玉。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说电影是天鹅的话,微电影就是麻雀。电影有人物、人物性格;有故事、故事情节;有情境、有冲突,有场面,有节奏、有高潮,有结局,微电影亦然,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怎么讲故事,也就是怎么写剧本,这牵扯到编剧技巧,关于编剧理论与技巧的专业知识,我相信老师们也都教给你们了,或即将交给你们了,我也不说了。
其实,我原本想说的题目是《关于微电影剧本创作的几个关键词》,可是想了好几天之后,发现可能这只是对我自己如果创作微电影剧本的一种心理暗示,对大家未必有用。正在我不知如何写这发言稿的时候,中国文学界一个突如其来的特大喜讯提醒了我,这个喜讯就是莫言先生获得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奖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注射的一剂强心针。当然,我们知道高行健先生在12年前的2000年就获得了这一奖项,只是当时中国政府反应过激了一些。我还以为在我有生之年,中国作家会与这个奖无缘了呢。其实,还有鲜为人知的在24年前的1988年,沈从文先生也获得了这一奖项,遗憾的是沈从文先生正巧在揭晓前夕辞世,按照该奖只颁给活着的作家的惯例,才临时换成了埃及的马哈福兹。这里面有个巧合,都是相隔12年,大家知道中国人信奉天干地支12年一轮回,这三个年份都是龙年。
我生于七十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是从小读着莫言、张承志、北岛、张贤亮、余华、贾平凹、路遥、陈忠实、王小波、余秋雨等等“文革”后兴起的这一代中国作家的作品长大的。虽然,我对莫言先生获奖有些意外,这种意外是因为不但中国优秀作家很多,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家更多,但这个结果让我很欣慰。冷静下来,我想了一下莫言先生的创作,我决定改变发言内容,想说说的是《如何寻找微电影的题材》,觉得这样可能会对初学剧本创作的学弟学妹帮助更大。其实,也就是一句话——写你自己熟悉的东西,写你自己最有感触的东西。也就是我在之前曾想讲的那剧本写作的几个关键词里的一个——真诚。你一定要真诚地问自己,反反复复地问——什么是你熟悉的题材,什么是你熟悉的人物,什么是你感兴趣的情感,什么是感动你自己的故事……这一些才是你创作的源头,用术语说这叫“创作初衷”,美国戏剧理论家埃格里在他的《编剧艺术》里把这叫做“前提”,当然还有一些理论家把这叫做“主题”、“中心思想”、“主旨”、“主脑”、“目的”等等,不一而足。其实直白一点说就是“你想干什么”。一旦你找到这个“你想干什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你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接下来就是你如何把这个东西写成剧本。在这个过程中又会牵扯到两个关键词“立意”与“创意”,著名编剧刘和平先生曾有个比喻很恰当,他说过“立意”是一盏灯,“创意”是寻找这盏灯的“过程”。这好比“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是一盏灯,条条大路就是过程,创意是无限的,两者结合也就是我们编剧理论上常说的“构思”。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你寻找的这个“初衷”或者说这个“构思”是否有价值?是否是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典型性、普遍性、独特性?这不是你自己能随意就做出判断的,这需要拿到一个平台上去检验。但是,如何增强这种判断性?经验告诉我,只有华山一条路——加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学习!作为一个合格的编剧,知识的占有是第一位的,不仅是编剧专业的知识,还有哲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然而,光有这些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图书馆很有知识,书呆子也很有知识,有用吗?还得动脑子,也就是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当然这个思考能力的增强也是跟占有多少知识是相关的,不能“死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知识”转化成“见识”,虽然这只有一字之差,但已然完全不同。有了高于“知识”的“见识”,你对人生、对历史、对情感、对世界万物的感受和表达就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当然,你这个新的“见识”也会成为别人新的“知识”。
我记得在我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教我戏曲写作的陈多先生曾跟我说过一句话:“编剧是教不会的,但是,可以学会。”这句话很拗口,但很辨证。我在离开学校的这十年,每每想起这句话,都是受益匪浅。这里面有对“教”这一层面的谦虚,有对“天分”的一层认可,更有对后天“学习”的一层强调。后来我知道西方有一个理论叫“一万小时理论”,说的是一个人需经过“一万个小时”坚持不懈地对一个专业学习和训练,方可成为该专业的合格的专业人员,当然“天才”和“傻瓜”除外。其实,我们中国历史上早有这种高度概括,那就是“十年寒窗”。一万小时均摊到每天三个小时,就是十年。
所以,我希望各位有意微电影创作的学弟学妹,希望你们好好地跟着微电影这个新事物一起成长,我期待在十年以后,在你们中间会产生无数的微电影创作的杰出人才,真正成为微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甚至是大师。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