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强势思维”
(2023-08-11 06:43:16)
思想必须符合实际,这既是唯物主义的要求,也是修行中养成“正念”的要求。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能随着变化的实际而相应地改变,顽固地坚持着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偏执,不符合“不住于心”的法则。
在接下来的修行中,我必须改变现在的“强势思维”的模式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现在的思维模式,可以简称为“强势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居高临下”“年轻气盛”。例如:年少不畏死(经常把死亡挂在嘴上)、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工作有成就、思维活跃,也就是说,事事都处于“顺风顺水”的“良性循环”。然而,事物总会发生变化的。如周春的死,就是某一环节突然发生致命性的变化,最终导致“死循环”,无药可救。所以,人在得意时不可忘形,人在顺风顺水时,也需要保持敬畏之心,变化往往只在一瞬间,如果没有这种心理准备,没有敬畏之心,当灾难来临的时候,那会很痛苦的。
另外,佛说,一切皆缘于因果。现在没有敬畏之心,不做准备,不做改变,今后就非常痛苦;相反,如果现在就主动反省和改变,对于未来事物的发展,就会形成一种好的影响,就会产生好的结果。
怎样才算是没有“强势思维”了呢?
第一,要有敬畏之心。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世事无常。变化并不可怕、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够、准备不足。
第二,要尊重他人,这个他人包括所有人,包括敌人,包括自己不喜欢的人,包括地位低下的可怜人。任何人都是“佛”,现在不是,也可能将来是,你在修行,别人也在修行,自觉修行也好,不自觉修行也好,都是在上帝的安排下修行,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人人平等,要摒弃“分别心”。
第三,言行要谨慎,动作要收敛。要留有“口德”。口德是外在表现,关键还是“心德”。如果思想上没有正确认识,嘴上也把不住门,行动上也不会收敛、小心。
总之,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一个人由盛转衰是客观现实,是必然的,“成住灭空”,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死亡是必然的,衰老是必然的。必然的趋势不是坏事,不必悲哀,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准备,悲哀的是心中没有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