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封控第二十天
(2022-04-20 22:49:18)今天是封控管理的第二十天。今天上午既做了抗原,又做了核酸,也搞不清是怎样一个目的。下午去做了两个多小时的志愿服务。
自从封控管理以来,每天都坚持着写博客,这种“强迫”给我带来了许多好处,不仅保持着自己的记事习惯、良好的行文感觉,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每天的思考,确实有一点闭关修行的感觉。
今天我想谈一谈“如何克服心中的憎恶”。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开始犯起了“老年人”的毛病,例如:自以为是,越老越固执。对于有些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越来越“看不惯”,只要和自己的观点不合的人和事,一律表现出“憎恶”的态度,不能容人,也不能容事。很明显,这是衰老的表现,是和自己的修行原则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如果不加以自省自律,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此,我要想在修行上有所进步,就必须克服这一点,要主动约束本心,决不能放任其错误漫延滋长。
从佛理上讲,“心”与“眼”具有映射关系,心中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眼里看见什么,心中就存在什么。按照这样的逻辑,我所憎恶的人和事,实际上不是别人,就是自己;同样,我所喜欢的人和事,也不是别人,也是自己。无论“喜欢”还是“憎恶”,都是错的。都是心中存在的疮疤,都是心中的“恶业”。唯有平等地对待一切,心中无喜、无怨、无憎,才是正道。
从哲学上来讲,对别人的憎恶,就是“眼里不容沙子”。那么,这是什么呢?这是一种极端,这是注意力聚焦于一点不放,看不到大局的表现。道理很清楚,如果去追求“纯粹”,那肯定就是错的,因为这个世界没有“纯粹”。我明知没有纯粹,却去追求,那不是错,又是什么?
理论上的错误,必定带来实践中的失败。在实践中,“喜好之心”“憎恶之心”对自己都是一种伤害,直接地就表现在使自己的心越来越狭窄,而不是越来越宽阔。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这一点,发展下去是很麻烦的,大的方面很难容人,小的方面很难容事,只喜欢听顺耳之言,只喜欢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相处,只愿意接受自己喜欢的信息,只要别人与己不合,就会反目,这样的结果势必处处碰壁。
那么,如何去改正呢?
我想,首先还是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主动和自觉地去克服。当遇到特别喜欢的人和事,要警惕;当遇到特别憎恶的人和事,也要警惕。不要倾心去爱,也不要倾心去恨。对喜欢的,要淡一些;对憎恶的,也要淡一些。要时刻提醒自己“向宽处行,择高处立”。
其次,主动去理解对方。喜欢的人和事,有危险的成份;憎恶的人和事,有合理的成份,不要绝对,少定性下结论。
至于在现实中的实际困难,例如,对于喜欢之人过于寡淡,会不会让人觉得“不重感情”;对于憎恶之人过于宽恕,会不会让人觉得“欺软怕硬”。其实都不必,所有感情的背后,都是利益;所有“面子”的背后,都是缺乏自信。所以,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才是长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