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侍坐练习题

(2011-11-01 13:36:59)
标签:

高中

语文

练习题

教育

一、基础部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6分)

A.千乘之国shèng    端章甫fǔ           乘虚而入chèng    不塞不流sè

B.比及三年bì       冠者五六人guàng    相机行事xiāng    岁不我与yǔ

C.夫子哂之shěn      风乎舞雩yú            吾与点也yù       望风披靡mí

D.愿为小相焉xiàng   喟然叹曰kuì           沐猴而冠guàng    方枘圆凿ruì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6分)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路率尔而对曰

C.鼓瑟希,铿尔                D.夫子莞尔而笑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6分)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非曰能之,愿学焉           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4.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6分)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6分)

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6分)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风乎舞雩,咏而归             D.范曾数目项王

7.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6分)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8.下面对于孔子和曾皙的对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6分)

A.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B.孔子提问曾皙时,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C.曾皙的答辞不同一般,他用非常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表现出他高于其他几位弟子的地方。

D.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9.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6分)    ( )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10.翻译下列各句。(20分,每句5分)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A.《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B.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教育家。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

C.孔子整理过的古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即“六经”。

D.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

二、课内文段阅读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2.C分析本段中孔子对冉有的称呼省去他对学生称呼时常在名字后加的“也”字,而直呼其名“求”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6分)

A.孔子的感情已被冉有的回答激怒,已无法顾及他平日与学生谈话时所用的在名后加“也”的亲切,而以直呼“求”表示对“求”的刻骨仇恨。

B.孔子语气急促,紧张严肃,宜呼“求”传达出孔子当时那种深恶痛绝的神态。

C.孔子是老师,冉有是他的学生。在师生意见相悖时,老师可以直呼学生的名字,表示出师道尊严。

D.孔子称呼学生在其名后加“也”和不加“也”,没有情绪的分别。

三、名句默写

13.以下名句皆出自《论语》,请填完整。(14分,每小句1分)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2)既来之,___________。

(3)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4)过也,人皆见也;_____ ,__________。

(5)人而无信,__________。(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7)往者不可谏,_________。

(8)____________,勿施于人。(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10)学而不厌__________。

(1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不悱不发。

(13)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14)言必行,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A乘chéng,B相xiòng,C靡mǐ)2.A(代词,你们;其余三项均是作词尾用。)

3.D(“为”均作动词用,治理;“之”均是代词,但前一个意思是“这些事”,后一个意思是“诸侯”。)4.C(介词,因为;A动词,用,做;B介词,用;D句中语气词,可不译。)5.B(为什么;A什么;C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D什么。)6.B(形容词作名词用,其余三项均是名词作动词。)7.C(介宾短语后置,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8.C(曾皙没有用理性的语育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9.D(D项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10.①能出车千乘的诸侯国,迫近强大的邻国,再加上国外有军队侵犯,国内又有灾荒,我治理之,等到三年后,可以让百姓有武勇精神,而且懂得道理。②不敢说我能做这些事,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的事,或者诸侯朝见天子和诸侯间会晤时,我希望能穿着礼服,戴上礼帽,做个赞礼的人。③曾皙鼓瑟正近尾声,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了起来,回答道:“我的不同于他们三人的善言。”④暮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做好穿上,成年人五六个,小孩六七人,到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乘凉。10.D。孔子、孟子出生相距近二百多年,不可能成为师生。 11.B 12.(1)思而不学则殆(2)则安之(3)不患贫而患不安(4)更也,人皆仰之(5)不知其可也(6)必先利其器(7)来者犹可追(8)己所不欲(9)匹夫不可夺志也(10)诲人不倦(11)小人常戚戚(12)不愤不启(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4)行必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2008-12-10 20:25:17)

舞雩 师旅 礼乐 为国以礼 瑟希 杂谈 

分类:自设练习

1.     给划线字注音

饥馑    然    然  笑      政  机行事  庸置疑

2.     解释划线词语

以   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如或知尔,则何哉     加之师旅    如其礼乐,俟君子。  为国礼    

如   或知尔,则何以哉    方六七十,五六十    其礼乐   宗庙之事,会同  

乎   以吾一日长    大国之间    三子者之撰    沂,风舞雩  

则曰   子路率尔而对曰  之以饥馑   比及三年  且知也  君子   会同  瑟而  吾与也   其言不  

3.     指出通假字

鼓瑟希    莫春者    唯求则非邦也与

4.     指出特殊句式的类型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以吾一日长乎尔    赤,尔何如   加之以师旅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

5.     指出词类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可使有勇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浴乎沂,风乎舞雩    异乎三子者之撰     鼓瑟希    三子者出,曾晳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一、加下划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①千之国   ②愿为小焉  瑟而作

  

  二、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居  ①坐  ②处于   ③居   ④住处  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  ⑥占,占据  ⑦积蓄,储存   ⑧平日,平时   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

  (1)居则曰,“不吾知也!”( )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鹊复见( )

  (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6)囤积居奇(  

  2.异  ①不同   ②奇特,与众不同   ③奇怪,惊奇

  (1)异乎三子者之撰(  

  (2)渔人甚异之(  

  (3)永州之野产异蛇(  

  (4)览物这情,得无异乎(  

  (5)父异焉(  

  (6)异曲同工 (  

  3.安   ①安稳,安定,安全   ②安逸,安乐,安全   ③安心 ④安抚 抚慰  ⑤安置,安放 ⑥什么,什么地方 ⑦怎么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知  ①知道   ②知觉,感觉 ③见解,知识   ④了解   ⑤交好,交往   ⑥主持  ⑦zhì  通“智”。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不知木兰是女郎(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人不知而不愠(  

  (6)孰为汝多知乎(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却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下列读音正确的一组( 

  ①子路尔而对曰

  ②千之国,乎大国之间

  ③及三年,可使有勇

  

  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坐侍奉

  B.则曰 闲居

  C.如或尔 了解

  D.以吾一日乎尔 成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以吾一日长

    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

  C.或知尔

    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知尔

    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翻译句子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三)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节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        ( 

  ①每进见问 ②公车令

  

  2.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都指曹植  B.都指文帝

  C.曹植、文帝   D.文帝、曹植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诵读诗 以才见异

  言出为  太祖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  两个“既”字也相同

  B.两个“论”字相同  两个“既”字不同

  C.两个“论”字不同  两个“既”字也不同

  D.两个“论”字不同  两个“既”字相同

  4.对“顾当面试,奈何倩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请你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B.就请你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C.那我就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D.那我就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5.对“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B.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C.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D.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6.对以下两个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可不勉与?   ②悔而罢之

  A.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B.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C.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D.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7.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怀狐疑。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8.对太祖诛杀杨修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杨修辅佐曹植,引起太祖的怀疑。

  B.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祸患。

  C.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

  D.杨修是袁绍、袁术的外甥。

  参考答案:</SPAN< p>

(一)

  一、C

  二、1.(1)⑧   (2)⑤  (3)③   (4)⑨   (5)①  (6)⑦

  2.(1)①   (2)③  (3)②   (4)①   (5)③  (6)①

  3.(1)⑦   (2)②  (3)⑤   (4)⑦

  4.(1)④   (2)⑥  (3)①   (4)⑦   (5)④  (6)③

(二)

  分析:四个题目涉及语音、实词、虚词及句子翻译四个方面。第1题要注意多音字和古音字。第2题是实词的解释,“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长”是“年长”的意思。第3题是虚词用法比较,A项都是“于”,C项都假设连词“如果”讲,D项“或”是不定代词,有人。第4题翻译句子要注意忠实于原文,同时注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不吾如也”。

  答案:1.A   2.D   3.B

  4.①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②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三)

  1.C (难,多音字,读nán作“困难”解,读nàn作“诘责”“质问”解,曹植每次进见,曹操则故意用疑难问题刁难他,他都能应声而答,故读nàn。“坐”多义词,读zuò,公车令因给曹植放行而触犯法律被曹操处死,故作“犯罪”解。)

  2.C (文帝曹丕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宫女和太祖身边的人都为曹丕说好话,故两个“之”分别指曹植和曹丕。)

  3.D (诵读诗论,“诗”指《诗经》,“论”指《论语》,读作lún,诗论泛指经书,言出为论,出口就能谈论lùn。两个“论”不同。两个“既”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既……而……”,相同。)

  4.B(倩qiàn,请人代替自己做,如倩人执笔。)

  5.A (曹植乘车行御道后,触怒了曹操而日渐失宠,而非身体衰弱。)

  6.D(“勉”在句中是“努力”之意,如“尔其勉之”《左传》句,主语“汝”承前省。曹植酒醉误事,太祖就罢免他的南中郎将之职,“悔而罢之”的主语是太祖,省略。)

  7.B ( A“狐疑”,犹豫不决,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把曹植立为太子。前有句号,与前句无关。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丕的好话。D植酒醉误事是曹丕立为太子之后的事。)

  8.A (植以才见异,并且有二丁和杨修等人辅佑,正是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立他为太子的原因,而不是诛杀杨修的原因。) </P< 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