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公司治理大股东减持汉钟精机微软资本市场 |
分类: 金融学与经济学 |
不说汉钟精机大股东和高管减持是否合规,只说股票市场大股东减持的对否?
大众证券报报道称:近段时间,汉钟精机(002158)股价节节攀升,从今年3月底至今,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公司股价从10.6元/股最高涨至了23.87元/股,33个交易日累计涨幅约92.63%。伴随着股价的攀升,汉钟精机股东、高管近日集中减持,值得关注的是,其中,高管的配偶、子女在增持不到5个月后于近日借机套现。
我们不去讨论这次它大股东减持高管减持是否合法合规,我只说从公司治理层面有没有问题。
大家都知道,自从2005年开启对我国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现象进行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改革之后,大股东减持一直是一个困扰A股的事件。大股东有没有权利减持?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的大企业,经过近一百年的减持,或股本的扩张,原来的大股东已经基本完全不能称为控制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的大股东了。多数大企业的第一大股东持股在20%以下。
1979年微软创立时,盖茨持有60%、保罗艾伦持有40%。1986年上市时,盖茨和艾伦分别持有45%和15%,是名副其实的大股东!但是现在比尔盖茨已经只持有非常少的股份,自2008年退休起,他盖茨一直在按计划减持微软股票,平均每年出售约8000万股,他计划2018年不再持有微软股份。然而微软还是微软!微软的股价也没有因此出现下跌,而是一直上涨的趋势。

这是美国的模式,或许因为这,美国成为20世纪全球的霸主!
这个模式在欧洲行不通,在亚太行不通,原因各不相同,道理都是一样:文化背景不同!
A股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市场化的职业经理制度,没有有效的市场监管,2000多年的逆现代企业管理的文化背景,这使得走美国模式的行不通。然而,自1990年建立资本市场始,我们的理论界就是按照美国模式为标准衡量资本市场的,管理层就是按照融资为目标的要求建设维护资本市场的。这就必然出现,大股东高管减持对市场的负面冲击,和管理层对大股东和高管减持的行政命令式的约束。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企业的尴尬:企业的兴旺与企业的能人相关,但能人也是人,也有一定的职业寿命,企业随着能人的离开而衰败——这是没有上市的公司的情况;资本市场因为大股东和高管的人格力量而信任他们,但他们在生产经营“赚钱”和上市公司股票上涨“赚钱”之间,常常选择后者——这是上市公司的常见现象。
因而,对于没有被放在第一关注位置的投资者,面对大股东的减持,自然想到没有能人负责的公司,未来堪忧,抛售股票与大股东减持带来的价格下跌叠加在一起,该公司被抛弃,大家都将矛头指向大股东,没有人认为是人为的制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