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即将过去的2010年,迎接兔年的到来,并遥祝各位新年快乐!
40年前,我小的时候生活是艰辛的,但作为孩童,那个时候又是快乐的。
每年作为孩童,不懂事地盼着过年,倒不是有什么压岁钱,而是可以到处转转,很是兴奋。
我的压岁钱通常只来自奶奶和外婆,一般也就2毛钱左右,对于钱或许从小的时候就没有过多的欲望,以至于现在对钱也没有什么感觉,虽然教经济、教金融,但常常被老婆指为没有那些精明的人敏感,他们是买了一套又一套房子,买了一块又一块金砖,赚足了钱,而我认为钱就那么回事。
春节不为压岁钱,但离开生活一年的城市,整个春节的几天都到乡下的亲戚家转转非常愉快。一般我们是三十晚上就出发了,所以家里春节基本不为春节专门烧菜,以至于现在还是这个习惯,别人过年大鱼大肉,我们家过年反而不如平时的饮食。
三十这天我们通常会到我的奶奶家,那个时候奶奶和小叔、小娘(姑)住在一起,那天他们是从早忙到晚,清扫卫生,做非常多的年夜饭,特别的是一定要蒸包子,各种馅的,一般要蒸一稻箩,之后直到正月结束,天天早上都要吃这个东西,再好吃的东西也变得不好吃了。但是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后来经济非常好了还保留着,当然现在似乎已经不再蒸那么多的包子了。对于蒸包子的寓意,我一直也没有清楚地明白,大概是祈求来年蒸蒸日上的意思吧。
大年三十要守岁,大人们打麻将,小孩子通常就打打扑克,记得小的时候也就会一个“争上游”,时间一长就觉得没有多少意思,后来各种名目繁多的扑克技法基本都是上大学以及大学毕业后单身阶段的成果,曾经还得过原来单位的桥牌比赛,“南北”方向冠军的。还参加过市里的团体赛,不过现在基本已经忘记了那些个叫牌的方法了。
我小的时候晚上很早就困得不行,后来考大学的时候,晚上复习想着要晚点睡,但一般到了晚上九点多眼皮就打架,坚持到十一点基本上是在做无用功。春节就想坚持,但一般也就只能坚持到12点,熬过了“年”就不得不睡去了,否则就是在大八仙桌上趴着睡着了。
初一被鞭炮声吵醒,那个时候的鞭炮没有现在这么高级,现在几乎就是烟火。小时候只有国庆节晚上市里公家才有定点的烟火,春节一般也没有,那个时候国家的经济力量太弱,连政府出面放烟火都是一种高支出。我们的鞭炮也不是现在那种震耳欲聋的鞭炮,那个时候基本上是两种小鞭炮,一种是声音稍微大点(火药多点)的“电光炮”,还有一种是普通的小炮仗。我们一般会在大人们放过一串鞭炮后,在那里找没有响过的鞭炮(因为质量的原因,一些鞭炮的导火线自动灭了,所以没有炸响),然后将其一辧两半,露出里面的黑火药,用火柴一点,火光喷出,心中一阵快乐。
初一我就会和父母亲一起,步行大约30里路,从汤山走到索墅,到外婆家。外婆和舅舅住在一起,他们的习俗是打米糕,那种水年糕很好吃的,或许是做的少,我们带一点回南京就是个稀奇,每天早上稀饭之外蒸上一两个,大家尝点味道一样舍不得吃。
想想现在的孩童,对过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满足的欲望了,最多是允许看个电视,上个网,那种孩童们一起玩耍的春节似乎成为大人们的记忆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