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考试课程就能够选出优秀人才,实在是我不能苟同的,你会说还有复试呢,但复试又能怎样,搞不好就被认为是作弊。
这几年来,总有些学生我感觉是专门考试型的,有些就是所谓的专业户,这种仅仅为了研究生四门考试而进行的学习,今后显然只能改变的是一张文凭,但现在的选拔机制是我无语。
所以我制定了繁琐的面谈要求,但这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我自己都难以确定。
有老师说下次复试要搞点心理测试。是呀,如果心理都不健康,谈什么研究学习呢?但程序上能有这种可能吗?我们不是心理学家,能够这种能力吗?
今天看到科学时报“从复旦大学杜绝考研专业户谈开去”说,复旦出台政策,“在2009年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在医学院的基础上扩大博士生招生改革的试点工作,凡是报考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系、生命科学学院等9个理工科院系博士研究生的考生,必须先提供证明自己科研能力的书面材料,材料审核过关后,再进行笔试和面试,从而加大对博士生科研能力的考核,杜绝“考研专业户”。”
我们学校的金融学考试我一直要求独立出专业题的,但现在越来越远离了我的要求,今年开始按照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招生了,以至于不少人给我发信问,今年是不是不招收金融学研究生了。
作为改革的措施,也许这是一直要强调的厚基础,但目前这种选拔机制从实际效果看一定也不能体现出选择出“厚基础”的人,或者说,选出的既不是基础“厚”的,也不是知识“广”的,T型人才就不谈了,I或者一型人才都不是,研究生沦为获得高“学历”的教育而已。
我无能为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