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创业大赛的评委,做创业教育学院的讲师,做学生创业团队的指导,所有这些都是我非常乐意的事情。
作为一个过来的,在大学从事了二十多年的教师,深深体会到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但目前还存在一些误区,或者至少我认为不妥之处,其中首先就是对本文题目认识的不一致。
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创业、创新和创造三者概念是不同的。
本来,创新教育不是大学的事情,大学要进行的就是创造和创业教育,甚至大学连创业教育都不需要,但中国教育体制的特殊性,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本身创新的潜力被压制并逐步消失,所以到了大学阶段若还不进行这样的开发,那就实在是使得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被扼杀了。
因此创新是高等教育必须之为。这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学习过程如果只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没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那绝对是大学的失败,特别是我们这样的211工程学校的失败!因此创新需要融入所有的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和其他一切教学环节。在这些环节我一直主张关注创新的思考过程,并不在意结果,因为成者为王不是以大学毕业为界的,人生成败在与后来的发展。
创新教育不是说教,因此必须和专业结合,没有专业,创新就没有立足之地,但这并不是说,离开了专业学生今后一事无成,那样的话,专业的教育必定是失败的。为什么要强调素质教育?我觉得真正的意义在于此。因此反思素质教育的形式,过分强调了所以的“琴棋书画”,实际上不一定是素质教育,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因此,我的课程教学一直在探寻新的形式,让学生先去思考,并学会思考,比教给几个概念更重要,但是刻板的评估让我常常裹足不前,好在学生对我的肯定,自己的问心无愧使我不断前行。我相信,若干年后,部分学生不会因为现在可能绩点上的下滑而带来短时间的“损失”而怪罪于我,因为我教给他从概念的反面认识概念,从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从发散的角度观察事物等思考式的创新方法和意识,会给他一生带来好处。我坚信我的努力会带来好的结果。
学生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创新教育的价值。
创造,是比较狭义的概念,如果创新具有广泛的意义,创造则毕竟是少部分学生的事情,但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创造的人,创造需要专业的知识,但首先是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在此基础上,创造需要有勇于接受失败的挫折教育,所以创造教育除了专业的教育外,所有专业都可以进行的是这种挫折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仅是课堂能够完成的,需要给他一个实践的机会,挫折和鼓励是学校应该也能够给予学生的。
创造,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的行为,但创造的意识和冲动却应该是工科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这点就象我国的乒乓球运动一样,如果没有全国这么多人从孩子就开始的乒乓球训练和比赛,要想出那么多的乒乓高手,保持我国乒乓大国的地位数十年不变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从创造的基础性教育看,意识和精神、挫折教育等,应该是创造教育的根本,至于最后能否有创造,我想具有这么高智商的中国人应该不值得怀疑。
大学的创造教育,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改变学生的贪图舒适为勇于探索,改变学生的人云亦云为独立思考,是改变未来几十年中国创造前途的关键。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一。
创业,是与创造同等重要的概念。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轻商重仕,造就了创业者的地位的困难,但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已经将这样的概念转变,但在改变这样概念的同时,我们又可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学习无用论的新版本在抬头。读书不是为了创业,创业不需要读书在很多人那里成为定势的观念。我认为这种观点非常错误。
如果说向后倒退几十年,这样的观念还是事实,现在社会已经完全不是这样了。现在社会是专业的创业社会,创业是专业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国外发达国家MBA那么吃香的原因之一。
但我们为什么会形成创业不需要读书的看法的?其实是我国高等教育落后的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结果。学校所学与实际的脱节,学生应考式的学习方式,使得部分学生的创业潜能被压制,甚至永远没有释放的机会。
创业,是部分学生的事情,但正象创造一样,最后创业成功者不多,但如果没有创业失败者的铺垫,创业成功就是偶然性的事情了。学校创业教育需要普及的是创业的意识、精神、和接受失败的挫折教育,这点与创造没有任何的区别,只是有些学生的潜能在创造,另一些学生的潜能在创业。
对我们这样的学校,创业和创造都是重要的,甚至由于有创造者的在前,创业者的在后,结出丰硕的成果也是非常有可能的,那样的话,数十年后,办学经费的不足就不会成为学校领导头疼的事情了。
为此,我为南航启动了创业教育学校和全校的创业创新教育而叫好。
需要明确的是:所有的事情建立的基本是创新,创新教育能够实施的基本是全体教职员工和学校各级领导认识的统一和意识的提高。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力量,谋划的是南航学生的美好光明的未来。
我祝愿!并希望学校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