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3日宣布,将从今年10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此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3%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达到自1988年通货膨胀年之后的历史最高点。这也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上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9月25日。对照近几次上调时间可以发现,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频率逐步加快。
每次上调的原因基本都一样,这次央行仍旧表示,此举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问题是13%之后,怎么办?
虽然07年01月15日,07年02月25日,07年04月16日,07年05月15日,07年06月5日,07年08月15日,07年09月25日七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流动性过剩问题好像总是存在,并困扰着管理层,根据央行前一天发布的第三季度金融数据报告,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45%,增幅比上季度末高1.3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3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4.26万亿元,同比增长22.07%,增幅比上季度末高1.15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3.01%。今年1-9月累计净投放现金1958亿元,同比多投放302亿元。
什么原因?
我认为原因在于央行并没有认识到金融发生的变化,还在使用传统的三大调控手段,使得这些手段显得势单力薄。
如果商业银行的钱现在发愁的不是不够贷放,而是发愁钱多了怎么贷放出去(较多的超额存款准备金),那么提高准备金率就不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商业银行根本不依赖于存款的多少来确定贷放的数额(巨大的乘数效应),或者根本不顾忌贷放的风险(牛市的巨大利益诱惑),那么0.5%的准备金率影响就决没有什么“冻结银行体系资金超过1800亿元”的结果!
就象股市价格不断创新高一样,到达13%的历史新高后,央行手中还有什么武器?
股票价格创出新高的有效性在于成交量的放大,若没有成交量的放大,就变成了价格与成交量的背离;那么假如下次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创出新高,有“成交量”的配合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