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界声音太嘈杂,要想真正“做自己”,还需做到这一步

(2020-08-13 00:38:54)
标签:

乘风破浪的姐姐

生命教练

做自己

娱乐

女性

分类: 生命教练

《乘风破浪的姐姐》距离总决赛越来越近,自开播以来热度不减;再加上《三十而已》已经迎来大结局,人们对于30+女性话题格外关注。女性的独立、成长,已经成为观众热议的关键词。


在网上的众多文章中,已经有不少人指出,女性成长的目标和标准到底是什么?由谁来界定女性的改变?女性到底能不能自己说了算,还是仍然在延续着世俗的价值标准?成熟女性的成熟究竟体现在哪里?刻苦努力、年轻活力、拼搏进取,能否用来定义成熟女性?


如果说现在对30+女性的讨论是为了打破定义,那么究竟是什么被打破了?打破之后会发生什么?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之初,姐姐们在采访中都流露出自己在娱乐圈打拼多年的体会。与刚出道的小仙女和小鲜肉们总爱说的“我要多学习、更努力”相比,成熟的姐姐们有了更多对于过往经历的态度。从采访中看出,她们会表达出自己是什么性格的人、爱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做某些特定的事、对于当明星这件事的自我认知和理解,等等。


节目中希望带给观众的对独立成熟女性的态度,用李宇春写的这一首主题曲《无价之姐》就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娱乐记者的采访 净重几斤几两

一顿刻板的开场 再议议男友和裙妆

千人一面 万人一腔

凝固的气场 喔 敬请原谅

少女感高仿 雕刻标准形象

保持独有的锋芒 尤其遍地已偶像

狂我的狂妄 荒我的荒唐

打翻青春的鸡汤 管你的脸方不方

……

 每一种审视都像刽子手手里的刀

一个女性成长要历经多少风暴

做自己才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什么口红 什么包包 我自己挑

什么人生 什么梦想 我自己造

保护好那一抹最真实自在的笑

我是我自己的无价之宝

……

看我弄潮搏浪

多认真的亮相

……

看我乘风破浪

多诚实的欲望

……


歌词很有力量:“每一种审视都像刽子手手里的刀”——外界的各种声音和评判扑面而来,风潮万变,自己应接不暇,随时都会遇上致命一击,让自己躲起来深深怀疑自己还够不够好。


这首歌让我想起在中学写作文的时候,写“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大家都是十几岁的中学生,虽说读书少、阅历少是硬伤,但能让那么多男女少年都有共鸣、洋洋洒洒写成文章的最终还是那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一个女性成长要历经多少风暴,做自己才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这么一看,从青春期的叛逆到30+的乘风破浪,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诉求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同——


不管别人说的多对多好,我们就是不想听,就是想从纷繁嘈杂的声音中剥离出来,听从内心的指引,做自己。真实的自己,本身就是不一样的,独一无二的,无价的。


原来,我们从两三岁、到青春期、到30+,就是这么一个声音:不要!不行!不是!不对!


  • 两三岁什么都好奇、什么都“不”、不走平路专踩水坑、爬高踩低……但与成人能力悬殊,必须得到大人支持;

  • 青春期追求新颖独特、不走寻常路……但外表还是清一色的校服、相似的日程表;

  • 30+可以将婚育、工作、性、购物……一切规矩和传统都被重新审视,寻求突破和拓展,但依然选择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每一次的叛逆都是内在刮起的风暴,在不断延长的生命时间轴上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从风暴的混乱中重新找到与传统相融合的方式。等到30+之后,不禁问自己,到底有多少是自己突破了限制,又有多少是被周围的声音淹没,被磨平了棱角?


当《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样的节目出现时,它又挑起人们心中“不要!不行!不是!不对!”的记忆回声。是啊,“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也许我们仍然只能听到自己伤心的声音,却还没能描绘出理想的模样。


与此同时,当《三十而已》的顾佳用一系列惊艳表现展示出女性梦想中的“人间过绿器”、狠手打坏人、手撕林有有(非一般正常小三,必须点名),同时又心怀绿色田园加公益情怀时,编剧将女性群体的、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不同梦想通过相对连贯的剧情嫁接到同一个女子身上时,简直撩到了所有女性的心。这一个角色,带着母亲的天然光环,将女性集体对于小三的仇恨、无所不能的贤妻形象、弥漫的慈爱圣母心集于一身,充分表现了集体对30+女性的全方位幻想。


回看现实的自己,到底是“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还是“伤心于自己没有理想”?


到底是“做自己才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还是“除了喊口号不知该怎么做”?


顾佳是一个遥远的“集成型”榜样,实际的生活更加单线程,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乏善可陈。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也不能只靠没日没夜的唱唱跳跳来标榜“做自己”,因为抛家弃子、不眠不休、20个机位下带妆练舞并不是正常女团的可持续日常。



说来说去,到底什么是“做自己”?


屏蔽了外界声音、隔离了他人审视,最后留下了什么?


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终留给自己的,恰恰是自己对自己的评判声音和微距审视。


外界声音太嘈杂,要想真正“做自己”,还需做到这一步

从他人和自己的认可度来看,有四种类型的“做自己”——


1.  别人认可,自己喜欢——顺势而为型做自己


2.  别人不认可,自己喜欢——叛逆型做自己


3.  别人认可,自己不喜欢——抵触型做自己


4.  别人不认可,自己不喜欢——自如宣泄型做自己


再看自己能不能做到,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1A. 别人认可,自己也喜欢且能做到——自信做强大的自己;


1B. 别人认可,自己也喜欢但做不到——自卑做努力的自己,或者接纳自己做不到;


2A. 别人不认可,自己喜欢且能做到——潇洒型做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2B. 别人不认可,自己喜欢但做不到­——闷头做自己,或者支持他人去做、去发声;



就比如说,当我们要去参加面试、聚餐、交友、各类公众讲话……时,会听到别人的鼓励和自我安慰——别想太多,做自己就好了。


在听到这句话时,我们脑子里先挑选出这样的画面:自己有哪些擅长的“能拿的出手”的东西,自己身上哪里更显优秀,看上去不错的,能让别人喜欢的,不那么容易被比下去的——大体上就是顺势表现出自信、强大的自己,然后在合适的语境和场合下,适时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包括适度地叛逆和抵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是否选择展现出来的标准,都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评判和审视;而这个标准,与其说是自己的声音,不如说是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接受的外界声音,它们像林有有一样缠着自己。


与其说这样是“做自己”,不如说是“只接受好的一面”。


既然这个审视的标准来自于自己,我们在“做自己”的时候就已经过滤了一遍,会尽量表现出自认为能接受的更好的样子,而不会在需要“做自己”的场合主动表现出自认为更差的样子。(若有谁非要想说在重要场合“做自己”是只做更差的自己,可以原地出道讲脱口秀段子了。)


那么即便对方不喜欢,自己也更容易接受结果。如果与对方观点不合,那不合作、不共事、不走近……也完全可以。


在《乘风破浪》的节目中,许多姐姐提到的“做自己”就是这个意思——尽量不受网上杂音影响,承认并继续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亮点,形成自己的风格、标志、和个人品牌;同时在这个舞台上寻求突破,拓展自己的个人爱好和事业半径。这种突破的想法主要还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正面评估上。


对于自己比较差、甚至很不得体的地方,我们会说“我接受”“我不够好”“我会更努力”,或者“人之常情”,这样的思路和说辞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对自己的接纳,也会逐渐形成“做自己”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情况,就是当你“做自己”时无法展现、无法言说的部分:


4S. 别人不认可,自己不喜欢,却不由自主地做——比如情绪失控、成瘾


3S. 别人认可,自己不喜欢,却勉强去做——比如心有抵触却讨好迎合


2S. 别人不认可,自己喜欢,却不敢去做——比如按时下班、环球旅行


1S. 别人认可,自己喜欢,却被限制不能做——比如孩子还小不能奔事业,全心奔事业时顾不上管孩子



每个人情况不同,自己还可以补充例子。


这样的“做自己”就是自己在行动上“做”了,但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表里不一。


那这部分的“做”还算是“做自己”吗?算吧,明明是自己做出来的事啊,只不过做出来的结果,看上去不是自己的、或不是自己想要的。


遇到这类事情,我们就变得被动,在对话中,很容易被别人主导谈话方向,如果对方慷慨善良仁慈,那么自己不会太尴尬;如果对方咄咄逼人,那自己就被迫进入一场耗心耗力的心理鏖战。因为这是自己说不出口的话,还未开口,就已经输了。


相信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这些事并不是错的,只是自己还无法将事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范畴,用诚实、中肯、坦然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无法说给自己,也无法讲给别人。它们是自己现有的认知体系中(价值体系)还不能理清楚、不确定或不能接受的事情。


就像在收拾房间时总有些东西不知道要如何归纳,就只能暂且扔到一边,总觉得以后再想办法收拾。在“断舍离”的时候,总觉得是鸡肋、却还无法下决心扔掉的东西。


难下决心不只是因为说不清自己喜不喜欢,而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找到喜不喜欢的评判标准,暂且无法定义。因此,这些东西就在背景中蚕食了自己的空间,平白吸引注意力,消耗选择的时间和精力。


扔掉很简单,但一咬牙跺脚扔掉的东西,下次再遇到还会带回家,不是因为这个东西怎么了,而是因为自己的价值观里一直都没有明确它对于自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类事情有很多。每个人的事都不一样。总体来说,我们大概有三类事情比较容易说出口:


  • 可以用于“做自己”的优势事件;

  • 可以被“人之常情”合理化的负面体验;

  • 别人的事,能反应出自己强势价值观的事件,比如“全民喊打林有有”。


有些事以前说不出口,但是后来可以了,比如“父母皆祸害”“家会伤人”,人们开始学习用一种新的价值观去看待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父母亲人。


有些事以前习以为常,现在说的时候要谨慎了。每个人都能想到一些例子,特别是与性、女性、死亡、弱势群体等相关话题。


讲了这么多,我想用《乘风破浪》节目中的两个片段来举例,说一下“说不出口”“没能说出口”的例子有多常见、多普遍、多隐晦,而它们直接影响着自己的方方面面。



 

外界声音太嘈杂,要想真正“做自己”,还需做到这一步


最开始吸引我的注意、让我想着手准备这篇文章的一个片段是缘自“二公”舞台上白冰姐姐的一段拉票演讲。


在公演舞台,每组表演结束之后,团队成员会被邀请到主席台边,和“成团见证人”黄晓明做一段互动,实为为自己的团队拉票,是一个团队整体展示、与观众互动的机会。


当时是丁当、金莎和白冰唱的《仰世而来》,她们的唱功和舞台表现不用多说,网上一片叫好声,网上的观众完全被打动。


对于快歌热舞类的表演,在拉票环节队长和队员们会强调舞台有多“炸”,她们训练得有多辛苦、多不容易。这样的表达会引导观众说,舞台“炸”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回避了歌曲本身就很“炸”的客观因素。用努力艰辛的语言还能额外多得几张同情票。这说明“努力就有好结果”这样的观念(价值观)深入人心,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说出口,而且完全能得到大家的共鸣。


这就是“别人认可、我也喜欢、我还做到了”带来的最大限度的光环效应。这里指的不光是歌舞好不好,还加上了“努力拼搏”这样的价值权重,一切主观感受和客观因素都被“努力”染了色,引起观众深刻的共情。


而对于一个没有舞蹈、比拼唱功的慢歌,要打动观众就是靠音乐和歌曲本身的情感穿透力,这是客观因素;还有歌者的唱功和临时表现,这是主观因素。


而恰恰在这个没有舞蹈的节目过后,黄晓明却这样cue白冰:“在这个团里面有一个舞蹈特别厉害的白冰小姐姐……”


话还没说完,大家还不知道他后半句想说什么,白冰就马上打断他说:


“但其实我一定要讲一下,其实我舞蹈这方面我真的不是专业的,但可能因为我最刚开始给大家记住的《神话》就是跳舞,其实我真的没有一点舞蹈功底,但我喜欢唱跳。”


外界声音太嘈杂,要想真正“做自己”,还需做到这一步

看一下黄晓明错愕的表情。对于并非专业主持人的他来说,完全不知如何帮这组姐姐找补回来了。

外界声音太嘈杂,要想真正“做自己”,还需做到这一步

外界声音太嘈杂,要想真正“做自己”,还需做到这一步

白冰姐姐的这一段“自白”非常诚恳。而且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这样的“自白”是不是特别熟悉?一旦遇到被夸奖,就恨不得马上谦虚到地缝里。


客观地讲,试问白冰姐姐,她的舞蹈功底真的是“一点儿也没有”吗?是“零”这么绝对吗?不至于啊。在这个完全没有舞蹈的表演中,坚称自己没有一点儿舞蹈功底,反而变成了自己和整个团队不跳舞的借口,“我不会跳所以不跳”。这和其他组的“我努力突破就会得到好结果”的拉票观点一比就是天上地下。


白冰姐姐表达的就是“我喜欢但还做不到”的自卑感。无论是表达时间不够还是节目剪辑的因素,我们都没能看到她承认不足但会继续努力的一面,也没有看到她接纳短板、但自己是如何加强长板能力的过程。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着重讲的还不止于此。


除了白冰姐姐能说得出口的“自谦”的话,还有她说不出口的话。


承认自己不行、谦虚,这是我们能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是能说出口的。


说不出、不确定该怎么说、做不到脱口而出的,是“(看上去)不努力的我好在哪里”。


在我们的文化中,谦虚说自己“一点也不行”是可以的,但是承认自己优秀、甚至什么都不做也值得被爱被关注却是说不出口的。


这其中有两层意思:


其一,无论他人如何给自己贴标签,自己能否做到宠辱不惊,平静表达接受或不接受,而不是急于逃离;


其二,能否明白并清楚表达自己选择“不做”的理由和权重,在很多时候大过“努力去做”。比如是自己主动且自信地选择安静呈现歌曲、舞蹈的视觉效果会干扰歌曲表达、主动留白、情绪恰当要好于过犹不及……等等。


这些心思和选择都是真实而且真诚的,要比“一点功底也没有”更符合真实的自己。当我们能描绘出这样的一个有时间维度、有情境且富有变化的画面时,“努力”自然就显现出来,观众会联想到刚才的精致体验是表演者们精心打磨出来的。


要做到这两点并不总是容易的,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时候都很难。比如,如何向甲方展示自己的作品,如何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呈现出内心的脆弱、冲突和成长,面试时要如何解释过去的某一段空白或失误,明白并自如掌控沉默胜于雄辩的时刻,在家庭中如何不找上厕所、应酬的借口也能创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如何理解自己过往的负面感受,如何看待自己的一段努力了也没有结果的经历……在所有这些生命片段中,如何与真实的自我坚定地、稳稳地站在一起,做真实的、完整的自己


自谦、自怜、自嘲都不是错的,只不过我们除了这些能说得出口的、外面经常听到的评判声音之外,还需要找到自己的声音,能呈现除了外界和自己的评判标准之外,更加接近真实自我的那个语境下的自己。


将“做自己”的定义坐标系放在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上。一次两次的话术也许会被认为是“心机”的说辞,而我们需要寻找和建立的是属于自己的生命坐标系,能从任何角度开始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



外界声音太嘈杂,要想真正“做自己”,还需做到这一步

孟佳做队长是另一个例子。


在第三次公演舞台上,孟佳作为队长,和另外四位姐姐表演了一曲哥特歌剧风的歌舞《花样年华》。服装华美,歌舞动人,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突破,真情流露。之后,孟佳作为队长前去互动和拉票,却被这样提问——

黄晓明


因为这次是音乐剧,所以你们有很多的表演和表现在台上。在这上面,你们也和赵兆老师发生了比较大的分歧,作为队长,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明明是“端碗大师”“晓明历险记”的卑微人设,黄晓明却用了咄咄逼人的易立竞的舞台脚本。


孟佳这样回答:“借此机会,想要跟赵兆老师说一声,不好意思,多多得罪了。”


外界声音太嘈杂,要想真正“做自己”,还需做到这一步

黄晓明的这个问题一下将热闹的现场冷却下来,开始探讨一个严肃的话题。要知道,没有前期铺垫,现场观众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分歧的。


这一期节目中,孟佳被动当选队长,被动选歌、被动选舞,在她主动、多次沟通希望改变舞蹈和曲风时,被赵兆老师愤怒喝退,而导致孟佳团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意,最终最优选手孟佳被淘汰。这一系列的操作被网友痛批,直指孟佳遭受了职场霸凌——我是权威,你必须要听我的,而且我可以使用冷暴力、情绪暴力、言语暴力……来对付你。(节目中的冲突仅限于此,而职场霸凌不止于此,暂不展开。)


结果姐姐们在尝试沟通无数次之后终于抵不过赵兆老师的强硬和刻板,无奈之下选择了节目安排的舞蹈形式。她们并非不喜欢歌剧形式,只是知道这个表演不会得高分。既然沟通无果、得高分无望,她们也就接受了曲目,最终喜欢上这段歌舞。


只不过在公演结束后,她们并没有被问到对这段歌舞的演绎和理解,而是被问起当时和赵兆老师的冲突。于是,孟佳只会说“不好意思,多多得罪”——公开说“是我错了”。


这是助力拉票吗?这分明是一个在教室门口罚站的孩子遇见有人问起,孩子回答说“我做错了事,得罪了老师。你看我多棒,奖励我好吗?”


孟佳团的拉票环节由原本以为的被捧、被夸,变为戳到痛处。暖男黄晓明的提问瞬间变得犀利。孟佳一下子掉进了自己排名最末、最不受欢迎队长、最不受欢迎的歌、不得已加入的队员……这一系列的自卑陷阱里,除了道歉和比心示好之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外界声音太嘈杂,要想真正“做自己”,还需做到这一步

在遭受来自权威的职场霸凌(与同辈间的校园霸凌不同)之后,低头是权衡利弊的结果,是个人在通过尝试后发现无力对抗组织规则和权威之后的妥协之选。这对于个人选择来说是无可厚非的,过后还会将权威的霸凌合理化,说领导的想法有道理、说得对,错在自己。这真的是人之常情。


因此,认输、认错,是说得出口的。而说不出口的,是不确定自己是否甘心的矛盾(如前面所说的“3S. 别人认可,自己不喜欢,却勉强去做——比如心有抵触却讨好迎合”),当情绪变得模糊,就会因无法消解而淤结在身体里,阻碍体验和表达。所以,在输、错、失败之后,人们很难做到中正地、如实地描述自己的感受。


深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小就没有学过和体验过,自己的真实感受是重要的,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听见的。这样的确信感并不来自成年后遇到的现场观众,而是来自童年的亲子互动。


对于孟佳来说,她这样反思自己的表达:


外界声音太嘈杂,要想真正“做自己”,还需做到这一步

“没有人听我讲话”、“自我有一种否定在”,当自我被否定时,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没有价值的。这在遭遇职场霸凌的人当中非常常见,努力争取、反复沟通也不听,这就是赵兆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给孟佳带来的体验。


长期恶性的职场霸凌并非每个人都会遇到,但是像孟佳遇到的这种短暂的冲突还是经常会发生的:除了职场,还有夫妻之间(一方强势一方弱势),亲子之间(与长辈的对话,或与叛逆或强势性格的孩子的对话),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等等。


我们最终要追求的结果,并非“手撕林有有”这么简单、痛快、直接,当面顶撞或羞辱对方;特别是在面对权威时,自己通常不会鲁莽(更何况像赵兆老师这样,已经有反省,过后也真诚为孟佳团拉票);而我们更希望自己能站在输赢之外、真实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思维分裂的、混淆好坏体验的自己,做回真实的、完整的自己


以孟佳为例,拉票是展现真实自己、真实团队的机会,即便被问到“冲突”,如果她在后来练歌排舞的环节真正享受了歌曲和舞蹈本身(从节目中所有团员的感受和分享来看事实确实如此),即便遇到“拷问”,她也完全有机会引导话题,讲述自己和团队姐姐们在全然沉浸在这段歌舞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讲述每一位姐姐在排练中的努力突破和成长过程,从无到有呈现表演的经过,将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一个时间轴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画面,表达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团队



输与赢、对与错、好与坏,都只是一个点。这个点如何没有参照就没有意义,别人可能会随意、随机地指到某个点,也许是一段高光时刻,也许是一段人生低谷,而这个点的意义,完全是由自己赋予的。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功课,谱写出自己的人生篇章,最终讲述的版本要握在自己的手里。


说到最后,这篇文章只不过是一个引子,引发读者思考,自己在过往之中,在哪些事件上有哪些说不出口的话,去仔细体会自己的感受并且如实记录下来,从真实的情绪和感受中去寻找自己人生的命题线索,用真实体验的语言诠释出自己更加完整的模样,坦然“做自己”。这是一件细致的功课,却是能带来最大杠杆效应的、最有价值的工作,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对待。



————————————————————

微信公众号:打磨幸福(ID: endofaner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