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需求”的人(1)

(2013-04-04 17:57:29)
标签:

365

需求

需求层次论

没有需求

分类: 心丝路
在我看来,世界上最值得同情的人,不是残疾人、穷人或儿童,而是没有需求的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身边相处的人中,最让人受不了的的人,不是奸佞小人、恶人,而是没有需求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听起来好像太夸张了。那就慢慢拆解吧。

人从表面来看,从身体状况来看,好像可以分为正常人和残疾人,健康人和病人;从财富状况来看,好像可以分为穷人和富人;从年龄、自我保护的能力来看,可以分为大人和小孩,等等,还可以有许多分类办法。不过在所有人的内心和灵魂深处,大家都是一样的,有些人懂得为了自己而活,自得其乐,知足常乐;而有些人不懂得为自己活,不知需求为何物,姑且叫他们“没有需求的人”。

著名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里详细论述了作为人的各种需求,从他1943年提出这个理论至今,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了。百度一下就知道:“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每种需求对应什么具体情况,百度百科“需求层次论”引用的观点和文字就比较通俗易懂,包括这个理论的应用和缺陷都有涵盖,这里不重复了。


从这个理论出发,让我们真正产生同情之心的人,是几乎没有能力满足最基本需求的人,比如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特别是小孩子们,上不起学的适龄儿童,年幼孤儿;比如无处安身的灾民,等等。老百姓说“救急不救穷”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会同情“急”的情况;而对于“穷”,我们说要“授人以渔”——是为尊重,而非同情。我们并不会随便“同情”别人,比如全球闻名的残疾人演说家《没手没脚没烦恼》的作者尼克胡哲,当你读他的书、听过他的讲座之后,你会生出多少“同情怜悯”的感受呢?我想和身残的他相比,许多“正常人”才是被同情的对象吧。




——————————————————————

解释过“需求”的概念之后,我们知道每个人内心都有需求,而且这些都是成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正当需求”。与需求相对应的,是我们的感受:我们渴望获得的,是安全感、舒适感、价值感、归属感、被爱的感觉、信任感、被尊重、自尊感、满足感……

不过,我这里要说的并不是“需求层次”高低有别的人,而是对需求没有意识的人、意识不到内心有需求的人——所谓的“没有需求的人”。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