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祥林嫂
(2012-08-14 19:20:20)
标签:
祥林嫂可怜怜悯尊重成长 |
分类: 心丝路 |
我们组有个疯狂刻薄的女老板,已经是楼上楼下人尽皆知的事情了。A某刚开始工作没多久就被老板尖声大骂,之后给HR写信投诉,直接炒了老板的鱿鱼,再也没出现过。老板因此被HR和上级严重警告过一次,稍微克制了一些。B某以回乡为由,也辞职离开,离职前向新旧同事们吐槽了老板的种种疯狂行为。C某工作没多久发现自己怀孕了,从此便受到老板的百般精神虐待,先是恐吓她只许休两周的产假,之后每天一早都给她安排繁重的工作,第二天再检查、再安排。D某小心翼翼做完了一年的合同,带着不屑并且欢呼雀跃地离开。当我来到这个地方的第一周,就听说了所有这些事情,每时每刻都在担心自己是不是哪里出了差错,每件小事都要反复思考,心想“万一老板挑剔时”我该如何应对。这种头脑里的幻想和斗争持续了好久,每天紧张,恐慌不安。直到有一天我说我要请假回国结婚的时候,这个“请假”的事件终于触碰到老板脆弱的神经,我才第一次真正亲身经历到这个老板有多么疯狂和荒唐。当时我用我的方式获得了三周的婚假,代价是我在回国前为工作付出了全部的醒着的时间。
在那之后,我学会了体验恐惧,我学会了愤怒,我学会了哭泣,我学会了憎恨,我学会了讲述并嘲笑别人的荒唐,我学会说“不”,我学会了主动聆听,我学会了提问,我学会了以退为近、以守为攻,我学会了掌控,掌控自己,而对手也乐于被我掌控。最后,我学会了理解,我学会了悲伤,我学会了原谅,我学会了尊重和爱。因为当我坚持使用“一致性沟通”的方式与老板交流的时候,我从未被呵斥过,而她一贯采用的“恐吓式”沟通方式也无法发挥作用,改用“讨好式”,于是她很容易被我的思路所掌控。所以说到底,除了在请假的问题上我们有过矛盾之外,她待我彬彬有礼,更不曾对我有过任何过分的言行。
然而三年过去了,楼上楼下的人仍然在传播着当年刻薄老板的荒唐故事,我已经从中获得了成长,再也不以过去的语气重提旧事。这一次我只是去工作两个月而已,所以我得以以局外人的身份重新观察环境里的一切人与事。当初的C某休完7个月的产假之后回来坚持工作到合同结束,之后决定以手工定制布包为自己的事业,永远不再做科研。在一个刻薄老板下面,员工之间就变得格外亲密和团结。我与C也成了可以交心的好朋友。我深知C从这段经历中也和我一样学到了许多东西,她的心里并不恨老板。她选择改行,完全是希望去追求自己一直渴望的梦想,她的家人也非常支持她。
可是在这栋楼里,人们却并不愿意相信这一切。人们不断重复讲述C的故事,说她放弃了科研领域的工作,这是多么让人遗憾,老板那么待她,她是多么可怜,她心地太善良,终究不肯跟老板翻脸……等等。但是人们无法理解的是,C没有选择翻脸是因为她在主动寻找和体验更好的表达方式;人们不肯相信的是,私下里、非工作环境中,老板是一个非常健谈、爱讲笑话、爱家爱生活的女人,而我和C以及我们各自的家人也并不恨她。当我试图表达我的成长体验时,我会立刻被打断,人们并不关心我的成长,只是更加关心我和C所受到的不公,更习惯于表达自己对一个“monster”的愤怒的看法,以表明自己的正确立场。
——————————————————————
在没有广播、电视的年代,在信息闭塞的年代,祥林嫂的悲惨经历成为大众的消遣和谈资,以他人的遭遇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人们终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关心他人为借口,实则享受着自己的优越和自恋。一面表现出对受害者的怜悯,另一面表现为自身的优越感,将受害者作为“残次品”,与之划清界限。
在当今的世界,不仅国际大事被广泛关注,市井小民的各种遭遇也被人熟知。可是人类的心理模式却不曾改变。比如,当你和他人聊天的时候,你“最好”以“受害者”自居,这样可以博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引起他人的关注,有助于增加谈话的话题,特别是当你以嘲讽的态度爆料的时候,更让人觉得你很有幽默感。——英国人也特别喜欢、擅长玩这种游戏。可是当你找工作的时候,你不能说前一个老板的坏话,也就是说当你以“受害者”自居的时候,别人就会对你产生抵触心理。“受害者”的姿态并不能给自己的能力加分,反倒会阻碍自己和他人建立关系。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一个人对弱者施以同情的时候,他被人称作“有爱心”;当他对施以不公的一方表达愤怒的时候,他被称为有“正义感”;当他对弱者说,你应该怎么做怎么做、甚至越俎代庖的时候,他被称作“乐于助人”。只是,人们不曾质疑过,自己的出发点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
每当我想去可怜谁、帮助谁的时候,我常常想起这件事情。
去年我没有工作,主要在家里装修房子,我的任务是用石灰浆修补墙上的裂缝和坑洞。这是一项看似细致的精细活,实则需要很大力气的体力活。当时我并不理解这些。有一天我们的七十多岁的英国老朋友Stan来帮我们用水泥粘两块松动的砖头,因为算是小活儿,他很乐意亲自帮我们做。那天依旧是个阴雨天,他和好水泥没多久就下起小雨来。我在想着他是不是要停下来,改天再做。只见他就站在门口,雨大些他就躲一下,雨小些稍停,他就出去继续搅水泥,雨又大了,他再回来,慢慢喝一杯茶,跟我聊聊天,过一会儿再出去。他从容的态度也深深感染了我——下雨就好好喝茶,不下雨就好好干活,中间不抱怨、不着急、不懈怠。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烦过英国的雨天。
就在我和Stan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的时候,我跟他说起家里有一块壁炉的区域不知该怎么涂抹水泥浆,他就请我指给他看看。他看过之后,就在壁炉旁边给我提了一些建议。又过了一些时候,雨大起来,他又进屋,这次他看着我的眼睛,问我,Anna,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不是女孩子干的活儿。你这么漂亮,光是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太太,你为什么要抹石灰呢?我说,是我自己愿意做的,我不希望自己什么都不做,那不是像个花瓶了吗?Stan停顿了一下,接着说,Anna,当你往上面抹石灰浆之前,要先把原先的地方用水沾湿,这样新的石灰更容易抹,而且也容易粘牢。我说,哦,这样啊,我知道了,我试试看。
那天他做完了他的工作之后就离开了。虽然他和老公是好朋友,但也不曾跟老公提起我们之间的对话。
后来,我就听了Stan的意见,用他教给我的方法涂了石灰浆,最终修补完整个屋子的裂缝和坑洞,完成一项很大的工程。从那次的经历来看,我是可以完成的,但是这项工作对我来说,的确很难,而且很累。我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了体验,后来和老公交谈、讨论这件事,以及讨论后续的方案,我都有了很多亲身经历,在讨论中有了我主动参与的意见和建议。以后类似的体力工作,可以由老公来做,我从其他方面协助他,大面积的工作就考虑请人来做。
我和老公之间通过这么长时间的沟通,我们也变得越来越齐心协力,我们的关系经历了“夫妻关系发展”的几个必经阶段之后,逐步进入正轨,这是最让我们高兴的事情。
事后,我总是想起Stan对我说的话和他说话的方式。可以想象,假如换作我们身边的其他亲人和朋友,沟通模式就会不一样。比如,有人会说,Anna,你老公太过分了,我要帮你批评他;或者说,别累着啊,别干了,有钱花钱就行了。其实许多人的意见本质上都是在压抑和摆布我的想法,或者根本不关心我是怎么想的,也不会去考虑我和老公的讨论在先,他人的意见在后。“同情怜悯”的想法往往被冠以“正义”和“好心”的名义,其实是被自己头脑里假想出来的苦难和情绪所控制,反倒阻碍了别人的成长。
————————————————————
Everything happens for the best. 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自有道理,外人只需尊重事实本然。同情和怜悯只会让人变得软弱。诉苦自有其好处,说得多了,就知道哪些是真的苦,哪些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哪些是别人的错,哪些是自己可以改变的。而最好的听众,就是不动声色地等待。在“受害者”面前,只需陪伴和倾听;当“受害者”开始为自己考虑的时候,只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不多给,而且宁缺勿滥。当人们终于能够面对真相的时候,面对事实,尊重事实,内心自然会升起一股力量。只有尊重才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