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读经热”

(2012-03-21 19:41:34)
标签:

读经

读经热

家长

儿童

教育

育儿

心理

分类: 时事评论

最近接触了一些儿童读经的文章,让我大开眼界。以前只是听说了“读经”这件事,但没想到读经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动辄某省市百万学生读经,各学校纷纷把读经纳入教学要求。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读了许多人的文章和读经体会。也去看了不少反对“读经热”、冷思考的想法。就在这里记下我自己的看法吧。

 

相比儿童读经,我更赞成家长读经。随着儿童发育的阶段不同,读经的形式要有所侧重。

 

读经被用作一种方法,任何方法,必然有利有弊,无需否认。读经的好处很多,我自己能想到的,就是,认字、学词、背诵成语,朗读的时候身体协调运动、气息通畅,凝神聚气、提高注意力(特别是读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肯定要注意力集中),学习传统文化教养,在家学孝道,在外学做人做事之道,全家读经,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好处实在很多,还有说不尽的好处,可以在读经推广者们的分享日记中看到。


读经的坏处在哪儿呢?就在于人们想找一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并且活在自己创造的幻想中。有不少读经家长分享说,自己一直都在寻找和尝试教育孩子的方法,找了许多年、试了许多方法啊,都不管用,直到我发现经典的宝藏;或者说,自己过去总是打孩子、对孩子没有耐心,直到某年某月开始读经,自己和孩子发生了转变,等等。


家长们的分享一定是情真意切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问题就在这几句话里。大多数家长们的问题,都是在孩子出生几年之后、发现孩子成长中有许多问题了,先是心急如焚,然后开始寻找教育方法。这时候,读经肯定是又方便又好用的一个。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有些家长(特别是父亲)希望尽早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把学来的方法用在一两岁孩子身上,常常行不通,当他找到读经方法的时候,孩子正好到了和父亲建立了亲密联系的时候,父亲们就会觉得读经这个方法最好。第二,现代教育强调爱护儿童,反对打压教育,孩子一两岁时,家长爱还爱不过来呢,更不敢去管了,没想到孩子就一下子长大了,变得骄横无礼,家长想着自己恐怕是溺爱过度了,就用打骂的方式来对付孩子,全家不得安宁;这时读经正好帮助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严,教给家长怎么做父母,同时帮助孩子做回孩子、孝敬长辈,全家回归良好的秩序,正是一拍即合,各家各户屡试不爽。第三,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处于一种无序的恐慌状态。和小朋友们玩会被抢玩具,在外面玩会被打被推,在家里父母总是焦虑加争吵,孩子一哭闹家长就忙乱。这时候,读经正好提供了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心里有了秩序,有条不紊,也就有了安全感,能安静下来了,孩子自己就会爱上读经。

 

后面这两条不都是好处吗?是啊,读经对于这种情况的家庭来说真的好处很多。不过,好处之中隐藏坏处,正是自然规律啊。

 

在许多读经家长们心里,最缺失的正是对儿童认知方式的了解。许多读经的老师们也在说,孩子出现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正是家长们自己的问题。读经之后,孩子们的问题很快就没有了。这是好事。但是被家长们普遍忽略的,正是孩子们最初为什么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是否需要弥补以及如何弥补。如果家长们沉浸在“我的孩子变好了”了想法之中,就好像过去发生的一切都过去了、没问题了、以后可以高枕无忧了,那么家长就会被读经带来的好的转变所迷惑,容易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育和成长。

 

儿童最早是通过身体的感觉来认识事物,通过游戏和玩耍来操作和“工作”,通过图形图像来学习。儿童虽然对文字很敏感,容易记诵,但是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概念,每个概念都要和具体的感觉、实物配对,这个概念才有意义,形成真正的认知。单纯的背诵并不是真正的认知。举一个例子。比如,如果要让孩子学习礼让和分享的美德,孩子就要先明白这个物品归他所有,由他支配,他愿意主动、无人干扰地分享属于自己的东西,之后的分享带来了愉快的体验,他才能明白礼让和分享的真正含义。在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他要经历许多自我、自私、反对、反抗、试探的过程,懂得物品归谁所有、如何支配的规则,才能顺利渡过整个学习过程。如果这个过程被家长粗暴地打断了,或者在孩子听不懂道理的时候就用讲道理的方式强迫执行了“美德”,孩子就无法顺利学习到分享的好处,学习“美德”的实践过程就打了折扣。如果孩子慢慢长大了,到了能听懂大人们道理的时候,正好读经中的道理和自己从家长那里听到的道理相吻合,却没有自己的实际体验的话——就是最初的自私没有被家长平静接纳的话,孩子就会在日后反映出“神经症”——比如,看到他人不分享不礼让的做事方法感到非常愤怒,用愤怒(暴力)的方式指责和压迫对方的行为,随着愤怒而来的语言,正是自己最熟悉的读经而来的大道理,于是这样的大道理就成了愤怒和暴力的工具,也就成了“神经症”的工具。网络上反对读经的人士引用了鲁迅的“吃人的礼教”,就是这个意思。

 

用讲道理的方式压制别人的行为,是很理性的思维方式。看到世界上的许多不美、不善的事情,如果你能讲出正确的道理,说明你是明理之人;但是如果你能理解最初这些事情的起因和由来,既和自己内在的体验配对,又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影响对方,才是明达之人。这个世界上最缺乏的并不是道理,而是能和这些好道理配对的深刻体验。而这些体验要在生活之中、读经之外来获得。儿童在一个健康、有序、平静安宁的环境之中获得属于他自己的体验,正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知道,我讲的这两句道理,肯定在古人经典里写得清清楚楚。但是要做到这些话,做到知行合一,却是世上最难的事情。所以,我更赞成家长们读经典,自我提升,学习为人父母,学习做人之道。学习经典的目的,就是有一颗清明之心、明达之心。带着清明、明达之心,就不会把“读经”当作高枕无忧的灵丹妙药,那么,自然就会找到让孩子读经的最好方式和最佳时机,让读经的好处成为真正的好处。

 

所以,我的建议是,孩子在6岁以前,家长读经自我提高为主,孩子读经为辅;让孩子多接触生活中的事物,注重情感上的共情,注重感觉,多参加游戏和操作活动,以自我建构为主,童话故事不可少。孩子6岁以后,复杂故事情节可以代替简单的童话,帮助孩子增加对世界的认识,读经自然可以适当加入到日常教学和生活之中。12岁以后,如果孩子喜欢继续读经、研究经典,自然是件好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