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演戏入戏 |
分类: 留学日记 |
我小时候好像只进过托儿所,没上过幼儿园。上学之前,总是和院子里的两个男孩子一起玩过家家,学着大人的样子,扮成医生和病人,新郎和新娘,老师和学生,警察和坏蛋,等等。如果哪天没人和我玩了,我就自己穿着大人的衣服,把袖子一甩一甩地,学着京剧还是晋剧里甩水袖的样子满院子跑——走动起来就显得更飘逸,或者可能是想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那时候自己像是个小演员,把周围的一切都当作舞台,不管有没有观众,都把眼睛里看到的事情表演出来。比如,不识字的时候却要学着电视里的人写信,嘴里念念有词,笔下只有鬼画符;又比如上学前班时发现受欺负以后哭鼻子会很管用,竟然也现学现用,趴在人家桌子上大哭起来,脑子里却想着有没有人帮我说话?她会不会跟我道歉?什么时候就可以停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可笑,不过这种蠢事在印象中只发生过一次。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丰富起来。脑子里有各种各样让自己喜爱或崇拜的人物形象,有现实生活中的,也有文学影视作品里的。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曾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场合演绎过不同的角色。比如,在小学时的一个暑假,学电视剧里的一个女侠说话的神情和声音;上中学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时,刚好用了陈瑾在《校园先锋》中的一个很富有激情的动作;大一刚学指挥的时候也学会了师姐特有的奇怪的动作,虽然很快就被钢琴老师纠正;前不久看了《O.C.》的前两季之后,感觉自己的英文听力和口语水平上升了一个新台阶——evolving,同时也发现自己发音时明显有了Marissa的味道。这样的例子还有好多好多。之所以把这样的场景叫做演绎或演戏,是因为当时的自己已经能清楚地意识到“哦,这不是自己,是另一个人”,仿佛自己身上发生了乾坤大挪移,灵魂瞬间出窍,观察着那个正在演戏的躯体。
人的模仿行为是一个很奇妙的能力,然后又在另一个场合演绎出自己的版本来。不知道它会在一生中持续多久,只是感觉这种表演的频率仿佛和成熟程度成反比。人在社会环境中先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以学习某种行为方式,但这种模仿是有选择性的,随着经验的积累,你逐渐从这种模仿和表演中走出来,直到你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你的性格开始塑型,你成了你自己,一个自然行为的个体。
之所以想起来这些,是因为最近想到几个人,在我记忆里,他们仿佛大部分时间都在演戏。演好莱坞里深沉而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演武侠小说里的英雄救美,演琼瑶戏里的山盟海誓和款款深情的眼神,演一个平时沉默却在关键时候可以洞悉一切、明了世间真理的仙人哲人,演一个受众人敬仰的领袖,演童话里的白雪公主,等等。有时候他们自己也会在一瞬间意识到自己太入戏,于是就在“表演”时突然停下来,自嘲一下;亦或持续某个“造型”几秒钟,小赞一下自己入戏的痴迷程度。不过大部分时候,他们可能都是不停地演下去。我是很容易在这样的场景中受到影响的,因为这种略微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会很有感染力。明知道那很做作,可我还是会被长时间地吸引,因为我想看清楚本质。看得多了便有了免疫,心中的抵触情绪开始累积。被吸引的时间越久,就越后悔自己花太长时间观察了本不想看到的事情。
可是,人为什么要在生活中演戏呢?也许和演员演戏的收获一样,可以去尝试经历一段假想的生活,以为自己体会到了并具有了戏中人物的感情。可是实际上却没有。不过什么是假想的,什么是戏里的,只有在人体会到真感情时才会明白。现在的我也才刚刚懂得,有些东西是强求不来的,有些事情只有真正发生了你才会懂,单凭想象或者看戏都是得不到的。所以说人的真性情是多么难能可贵,它贵在你敢于表达出来,也贵在你具有表达出来的能力。
人在学习阶段需要模仿,可以演戏,也许有一天你会成为你梦想要成为的人,也许你会拥有你渴望的幸福极限(有人是这么说的),不过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一切都掺不得丝毫的做作和虚伪。所以我觉得,演戏还是适时而止的好,让自己保留一颗真心,在真实生活中做真实的自己,否则最终只是黄梁一梦而已。
前一篇:Bowling night
后一篇:周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