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tatassay实验 |
分类: 留学日记 |
好久没做TAT assay了,这次做了两天,想起好多我刚进实验室时的一些事情。
比如头一件,第一次配Tyrosine的溶液时,教科书上把单位写错了,比正常浓度大了一千倍!我算了半天,称出一大“碗”Tyrosine——它的密度很小,轻如细羽,称出十几克来,半瓶的药品就被我用掉了——加了水,搅啊搅,像在搅年糕。按照说明,我把它放在加热器上,心想说不定过两个小时它就溶解了——或者融化了。结果我等到肚子咕咕叫,它只是变得像浆糊一样。书上写的是,这个东西不好溶解,做实验之前要提前准备。在制备过程里还特别说要用“研钵”,我觉得好奇怪,Sigma公司的药品已经做得很细了,糊糊的还要怎么研?不过一个半小时过去了,浆糊依旧没有变成液体的趋势,我就去找导师要研钵,心想说不定这是重要的一步。那天导师刚好出去了,我等了好久她才回来。她人还没坐定,就听我边说边比划那个浆糊实在不好溶解,你能否帮我找个研钵来试试。她简直一头雾水不知我在说什么,直到她跟我到了实验室看到白白的糊糊的原本期待变成溶液的东西,再看看教科书,然后又找出来另一篇paper对照,算来算去,最后——我恍然大悟!导师本来就爱笑,这次笑得前仰后合,我也笑得合不拢嘴,这两个小时过得实在荒唐!
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是我刚来做实验,太紧张太小心,哪里想到这么多。其实那个“研钵”也属无稽之谈,因为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料了,估计那时的Tyrosine像压缩饼干一样吧。
前一篇:红配绿?
后一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