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晨静_生命教练
杨晨静_生命教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41
  • 关注人气:2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色即是空(外转载一篇)

(2009-09-06 22:02:54)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丝路

最近喜欢看武志红的心理学文章,学到的不是艰深的心理学概念,而是获得内心喜悦平和的方法。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心理学把这个小孩叫做“小我”。生活之中,我们心中的“内在小孩”时不时跳出来发个脾气、闹个情绪,凡事坚持着自己的一套逻辑,执着于对错。而学习心理学,就是学会抓住“内在小孩”,体会当下感受,看清世事真相,不再执着于心念,让心灵解脱,最终得以成长,达到内心真正的喜悦与平和。十年前我曾许愿去寻找“幸福的极限”,原来这样的幸福并不遥远。向着这个目标继续“修行”,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幸福。

今天看到了新浪推荐的这篇博文,简单讲了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由来和含义。我顿时发现,原来这部“汉传佛教中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经书之母”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心理学讲的内心平和的境界是如此一致。真是法无定法,殊途同归啊。文中的“五蕴为色、受、想、行、识,指人的表象、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就是指人心中的“内在小孩”。人的烦恼痛苦皆来自这“五蕴”——内在小孩,如果人们不再受到情绪和思维的困扰,就能达到涅磐彼岸。不知佛经中通过怎样的方法使人达到“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相信佛经理论自成体系,教人得到心灵的超脱。

亦或许佛法无边,我只参悟到这里,那也无妨。凡事不必执着于心念,幸福就在身边。

p.s. 感谢孙瑞雪,感谢蒙特梭利,是她们把我带到了这里。法无定法,殊途同归。

-----------------------------------------------------------------

《佛陀为什么说色即是空》

 

作者:吴诗凡

佛陀要我们如何看待现实世界?八个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人将这八个字理解为:如果看见对面有个美女翩翩走来,要赶快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摒弃心中那坏坏的念头。

也对也不完全对。

这八个字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梵文Prajna,意为“大智慧”,波罗蜜多,梵文Paramita,意为“到达彼岸”,合起来即“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指能使我们超越生死、解脱烦恼、到达极乐世界的超级智慧。

话说唐玄奘法师从那烂陀取回经书之后,发觉这俩词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便用了音译。英语将其译为perfect wisdom,其实也没有完全反映其深遂的含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记载的是观音与佛陀十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文中称舍利子)的一段对话,共260字,在汉传佛教中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经书之母。

很多人都说,学佛其实不需要读那些难懂的经书,只要领悟了这260字,便可悟道成佛。

坦率地讲,心经虽然简洁,却绝不易懂,译成中文近两千年以来,各位大师们对这260个字的解释可说是五花八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经中最流行的两句,甚至一部很流行的韩国青春电影也取名《色即是空》,展现青涩少年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那种慌乱无助的感情。

在我看来,心经中最重要的两句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为色、受、想、行、识,指人的表象、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指如能意识到人的所有外在感觉和内在思维其实都是空相,就能超越一切苦恼,达到涅磬彼岸。

什么是涅磐彼岸?我们在此岸的世俗生活中挣扎,而那宁静安祥、无烦无燥的境界便是涅磐彼岸。

她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怎么也得不到她。即使我们瞬间触到,可又疏忽失去,因为我们的欲望很多,烦恼更多。

心经太高深,我的解释不一定对。有兴趣的可抄在小卡片上,每天坐公共汽车或是地铁的时候钻研钻研,说不定哪天就顿悟了。

还是讲一个关于佛陀和美女的故事吧。

第二章提到,富商须达多为佛陀建造了祇树精舍供其讲法使用。须先生幼子的妻子玉耶,是全国美女之首。如果是现在,去参加选美肯定能得个“印度小姐”甚至是“世界小姐”的称号。

玉耶小姐人很美,脾气也不小,对父母不够孝顺,又老与别人吵架。须先生很是头痛,拿她没办法,只好请佛陀代为教导。

佛陀带了一位美女来,可能是用法力变出来的幻像吧。这位美女美艳之极,让玉耶也自惭形秽。

佛陀便为玉耶讲法,旁边的美女逐渐变老,又变成一架白骨。

什么最让人震惊?就是看着美在你面前活生生地被摧毁。

玉耶突然意识到美貌终将逝去,唯有美德长存,从而幡然悔悟,皈依佛陀,成为在家修行的优婆夷。

这或许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最佳注解。

带着“色即是空”去看待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便能像佛陀一样从最繁华处看到衰败,从最真实处看到虚空,也能从最失落处看到希望,从最丑陋处看到美丽,进而心胸宽广,怀大慈悲心,怀大宽容心,从容淡定地过好每一天。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消极避世。

恰恰相反,真正的佛门弟子绝不躲进山林不问世事,他们总是抱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去帮助别人。

所不同的是,洞悉世间真理后,行走江湖时,便不会认死理,不与人死磕,心里不会因为一时一事的不痛快而打下千千结。

一切皆空不是指一切都看透,一切都放弃,而是指一切不执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马尔茨论怨恨
后一篇:外面没有别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