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解析及试题
(2017-06-13 08:43:50)分类: 试题关注 |
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
杜甫
韦曲花无赖①,家家恼②煞人。绿樽③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④,头戴小乌巾⑤。
【注释】
①赖:可爱。
②恼:惹人喜爱,撩拨。“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李白《赠段七娘》。“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王安石《夜直》
③绿樽:盛满美酒的酒杯,这里代指美酒。绿酒:美酒,醇酒,呈碧绿色,也称绿蚁。“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晏殊《清平乐》
④竹丛:竹林,隐士居住的地方。
⑤乌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的帽子。“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代指隐居。
【译文】
韦曲这里的花开的这样美丽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实在是惹人心动到了极点。杯中盛满了绿色的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我一心欣赏美景,顾不得山石尖锐的棱角勾破了我的衣服,藤梢刚刚长出来的嫩芽,颜色那么嫩绿新鲜,直刺人的眼睛。面对这样的美景,我不由得感慨:什么时候我也能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试题】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①答案:C
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答案:BE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③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