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临目睹了铁人风采——写在铁人百年诞辰
那是60年代初,共和国正处在百废待兴、励精图治的时期。全国同胞在缺衣少食中战天斗地向一穷二白抗争。东北松辽的石油大会战更是如火如荼、声势正酣。年轻的石油人拿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恢宏气概向地球开战。不到一年时间就以骄人业绩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献礼国庆十周年。我有幸随四川石油管理局业余文工团去会战地演出慰问,耳濡目染受益终生。那时,我们一行三十多人乘东风氤氲、跨千山万水,历经大半个中国去到东北黑龙江安达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分享了大庆会战的胜利成果,亲临目睹了石油标兵铁人王进喜的英姿与风采。这成为我人生中最骄傲自豪、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北大荒、路慢长,一路的脚印有深有浅,延绵不断;太阳落,月亮升,每天的生活有苦有甜,丰富充盈。这里暂且不说,先说那激动人心的庆功表彰大会给心灵的无比震撼。
那是抵达大庆的第二天,就遇见了北大荒草原上最热烈的景象,最动人的时光。远远望见一片红海洋中,人头攒动、鼓乐齐鸣、热闹非凡。一位虎背熊腰的中年汉子披红戴花,稳稳地骑在一匹高头大马的背上,宛若鹤立鸡群般耀眼。好奇心驱使我小跑过去努力挤进欢腾的人群,久久仰视着这位披红戴花的英雄。只见他目光炯炯、神彩奕奕,既端庄大气又可亲可敬。他时而举目远方若有所思;时而低头挥手向众人致意。哦,听身旁的人说,他就是铁人王进喜。今天的庆功表彰大会就是专门为他而召开的。
会上得知,这热烈而隆重的庆功仪式,原于王铁人的英雄壮举与辉煌业绩。王进喜本是玉门油田的老石油,钻井队队长。松辽会战打响后,铁人呆不住了,凭着一颗红心和钻井经验,带着自己的钻进队离开玉门、离开家乡,一路风尘仆仆来到黑龙江参加松辽石油大会战。凭着“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在物质极度贫乏,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靠“人拉肩扛竖井架”、靠“脸盆端水保钻机”、靠“身体搅拌泥浆”、靠“胸膛堵住井喷”等等不是办法的办法打井找油。仅仅几天时间就打出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世界钻井史上新纪录。这第一口井喷涌而出的石油不仅将“中国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有力抨击了西方国家的嘲笑和打压,还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优质能源。一时间,铁人王进喜的名字响彻千家万户,他成为十三亿中国人心中的偶像。铁人豪言,铁人精神更成为人们知难而进、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
这是一处不期而遇的大课堂。与铁人的相遇
,美丽了生命的行程;听铁人的故事,是对心灵的一份洗礼。那份激励与感动,立即实践在大庆之行的脚步中。在东北的一月时间,我们踏着铁人的足迹过荒原、走草地、涉黄沙、淌小溪,来到满目黄沙不见人迹飞鸟的杏树岗、萨尔图荒郊的每一个钻井队慰问演出、劳动学X。住在天当房地当床的草地上,品着高粱窝头的滋味,还手持铁锹参与除荒草、挖油池、修建干打雷的土屋等等劳动,真真切切地领悟了劳动改变生活,劳动创造世界的真谛。不仅在东北会战地如此,在以后几十年的沧桑岁月中,铁人精神永远是人生最大的鞭策与鼓励。身为教师在带领学生学军、学农、学工中,面对千难万苦,无论是“百里行军拉练”、“下田插秧割麦”、还是“机床加工原件”等等都能从容面对,不怨苦和累,尽心尽力而为。这就是铁人的精神、榜样的力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铁人王进喜,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担当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铁人金句永流传,铁人精神永不朽。

当年,我们穿越荒原草地奔赴钻井队慰问的途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