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在云南茶马古道上的低调古镇距今千年之久,免费对外开放!

标签:
历史旅游时尚文化 |
分类: 鱼儿看世界 |
提起滇藏茶马古道,我们会想起茶马古道上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重要城市。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云南的茶叶、布匹、盐、日用器皿以及藏区的骡马、毛皮、药材等通过马帮,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小镇。喜洲古镇,就是其中的一个。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b68d82217f664f6ba6473cd2857a7e73.jpeg
然而,这些年来,在大理古城、双廊古镇、沙溪古镇、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古城的闪耀光环下,喜洲古镇显得格外低调。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992b8cb83e8e466e957b943a4d1438a0.jpeg
喜洲古镇,位于大理市北部,总面积16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万多人,西倚苍山,东临洱海,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喜洲古镇交通非常便利,214国道、大丽公路(大理-丽江)、新环海西路(环洱海)从喜洲镇西面、中部、东部南北贯通,距大理古城仅18公里。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44931577d8c04c52b72c8fd7fb7be362.jpeg
自古以来,喜洲古镇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重镇,是茶马古道上繁华的集市。喜洲古镇,曾名大厘城,在南诏入驻洱海周围之前,就是白族先民的聚居地。喜洲古镇曾是南诏政权诸多都城中的一座,与太和城、羊苴咩城以及大理古城同位于苍山洱海之间。南诏、大理的文化繁荣曾让喜洲繁华一时。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4e94b30c2c2e4db2a31c090e40cf7405.jpeg
随着都城的迁移,其它城市纷纷衰落。但由于喜洲位于上关交通要道又是军事重镇等诸多原因,始终长盛不衰。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eb21aac05e7849d497362b50d4e7ee85.jpeg
世居喜洲,又善于经商的白族人,和云贵川其他地方的马帮一样,以宗亲关系为纽带、以邻里同乡为基础,打响了自己的名号,以“河赕贾客”商名远洋,绝大多数都是以经营茶叶生意或兼营茶叶生意而起家的。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55cbcbb18cd344b18bd6b8b1b1240327.jpeg
到了清代,喜洲人带着马帮走出了一条南方丝绸之路,成为名噪一时的“喜洲商帮”,与腾冲帮、鹤庆帮并称为“滇西三大商帮”,名扬滇川两地。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e6cc333299954ec49a59ae4ba6f7c214.jpeg
在那个时候,“跑缅甸,走印度”是“喜洲商帮”的口头禅,他们不仅在上海、香港等大城市设立了自己的商号,还把商号带出了国门,缅甸、印度、甚至连英、美等国都有喜洲商帮的代理人,这也使喜洲成为云南有名的侨乡之一。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7d6b8bfd2efc4d8285e9f1935ab8dccd.jpeg
说到喜洲商帮,就一定要严家永昌祥、董家锡庆祥、杨家鸿兴源、尹家复春和这四家当时最大的商号。那时,小小的一个喜洲,竟然形成了几个号称“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的商人群体。据说在鼎盛时期,喜洲商帮有400余户人家过着行商做贾的生活。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96cea332796848c2997b8731e4fcebd3.jpeg
正因为商人口袋里有了钱,也有了见识,他们“荣归故里”建起了自己的大宅。在当年,这些大宅便是喜洲人的门面。哪家的房子越漂亮,主人家在外面挣的钱就越多。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6dc29736a1eb4b289660bb0155cfd15b.jpeg
如今,这些喜洲镇的老宅子,有的后辈们依然在居住,有的正在修复,有的被外地人租去开客栈,但更多的,还是喜洲人自己在做旅游生意。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d50377b93f874edbb869f87646b6e039.jpeg
朋友说,喜洲有文化之邦的美誉,这里一直流传着“二甲进士八十个,举人贡爷数不清”的俗语。明朝年间喜洲的四方街上曾建一座题名坊,凡是科举得中的人均题名在上,至清末名字已多达100多个。喜洲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不少留学美英日的人,当时小小的喜洲竟然还同时办起了五台中学、女子小学和苍逸图书馆。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2095b742daec4470b68930584d615cc5.jpeg
1941年冬,客居昆明的老舍先生经大理北上来到喜洲。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03c77cc350494f20986537465f1faeee.jpeg
老舍先生对喜洲古镇赞不绝口,认为喜洲古镇是他在中国内陆所能见到的最体面的市镇。他用“奇迹”来形容这个地方:“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柱。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2ed31ffcb8c34456bc098abfe3890726.jpeg
1939年3月,在滇西大族严子珍先生的邀请下,华中大学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韦卓民校长带领师生几经辗转,迁来喜洲。华中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从1939年到1946年,华中大学在喜洲坚持办学近8年。在此期间,华中大学招收云南籍学生300多人,其中以大理、洱源、邓川、剑川等地的学生最多,仅大理喜洲就有白族学生15人。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26dba1a0d21f47ada00f535e646501fb.jpeg
喜洲保存最多的是白族民居建筑群,均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结构,共有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之多。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5f1311cb1f1e4dc7bbc354a35ffe2e55.jpeg
PS:在喜洲古镇,古镇本身是不收费的。唯有几座古宅子参观是需另收费的。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30/2e294508b4d7491e82cc2d6b5ebd126d.jpeg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