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徽休宁:丹霞碧观齐云山

(2006-10-24 06:22:56)
标签:

旅行/见闻

分类: 沿着春天走:苏沪徽赣浙闽粤湘
休宁县在古代是个状元县,仅清朝就出过12名状元,占清代状元总数112名的10%还多,列全国第一。其境内的齐云山是一个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于一身,丹霞地貌、道教文化、摩崖石刻,湖光山色于一体的山岳风景区。
在江苏镇江,我去过道教圣地大茅山,和“三茅”做了约会,看到了道祖手里有个马蜂窝。到了安徽休宁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齐云山,我会看到什么呢?
在这里,我收获到了更多的道教文化知识。

安徽休宁:丹霞碧观齐云山

齐云山正门

齐云山与黄山同在徽州,但有三大不同。黄山是花岗岩峰林地貌,齐云山为丹霞地貌;黄山直立而怪异,齐云山横生而端庄;黄山山岩青黑,齐云山崖壁赤紫。与花岗岩山体相比,丹霞地貌山体的分布要少的多。国内的丹霞名山除齐云山外,还有广东的丹霞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龙虎山等,但它们都没有齐云山高,更没有齐云山颜色红。
齐云山还是座以道教扬名的山。鲁迅先生对道教的地位及意义都有极高的评价,他认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它与中国的政治、军事、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科学、医学、武术、养生、民俗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道人龚栖霞曾在栖真岩辟谷修炼,羽化飞升后,齐云山的山岩下、幽洞中就多有道人清修。相传在宋代,真武大帝云游四海,遍访名山,最后相中了齐云,要受这方香火。后来白鹤仙子知道了他的心思,就命百鸟衔泥,塑成了玄帝神像。玄帝就是真武,是民间和道教尊奉的北方之神。龟蛇是玄武的化身。位立北方谓玄,身有鳞甲曰武。
道教中说真武是净乐国王子,净乐国王后善胜梦而吞日,感孕而生。玄武改称为真武是在宋代,当时为避皇帝赵玄朗的讳。真武大帝在像成之后,又托梦给名道人天谷子余道元,命他装饰金身,兴建“佑圣真武祠”。《齐云山志》记载说:“自真武祠创立后,四乡百姓遇旱涝、蝗灾,或求子去病的,凡来齐云的无不有求必应,自此齐云山神威江南,成为一方道教圣地。”到了明代龙虎山的张天师在齐云为嘉靖皇帝建醮求子应验,皇帝龙心大悦,下旨敕建了“玄天太素宫”,齐云山从此更加声名远播。齐云山的鼎盛时期,朝山的香客和游人每天多达3000多人,在古代已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了。
在齐云山人文景观中,号称“江南第一”的摩崖石刻和碑刻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些石刻年代最早为宋代,数量最多的要数明清,主要分布在真仙洞府、紫霄崖和石桥岩一带,全山共有1000多处。这些石刻流派纷呈,风格各异,正、行、草、隶、篆俱全。有的雄劲豪放,有的柔婉清丽,有的刚劲傲骨,有的飞龙走蛇。再加上刻工精炼娴熟,完好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堪称艺术瑰宝。“天开神秀”、“齐云胜景”、“亘古奇观”等是崖刻中的珍品,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大文豪郁达夫说:“齐云山有一部伟大的金石志好编。”
齐云山山脚下有条象青罗玉带的江叫横江,是新安江上游的一段。江水流过山根处正好转了个“∽”弯,划出了阴阳两极,那两处山村恰似阴阳两极的眼,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天然太极图”。相传此图未成之时,齐云虽是道士先来占山,但道运不兴。到了明代,百姓建新居。无意之中点上了鱼眼,激活了阴阳二气,一个完整的太极图形成。明代有个仙踪飘乎,神出鬼没的传奇老道张三丰,据说他在“图”成那天产生了感应,在冥冥之中感知真武大帝的召唤,反正是神差鬼使,他来到齐云,登上岭头俯身下看,不由得说:“此地真我居所也!”齐云山后来成为张三丰的最终归隐和羽化之地。

安徽休宁:丹霞碧观齐云山

洞天福地祠遗址

走过望仙台前的望仙亭,再走过梦真桥头,就是“洞天福地祠”的遗址,遗址背后是丹崖环绕的展诰峰,前面的流水为桃花涧。洞天福地祠坐南朝北,占地1280平方,自东向西依次是斗姆宫、通明殿、青羊宫,遗址混元洞中的墓里,葬着邋遢仙张三丰的遗蜕。墓两侧的石岩称为仙人床,相传是邋遢仙坐练的所在,古时游人喜欢在上面小坐,据说能治腰痛。墓前为阴阳二池。

安徽休宁:丹霞碧观齐云山

张三丰供桌

张三丰弟子众多,他在齐云山的弟子中无心道人比较有名。据史料记载,张三丰主张阴阳双修,他作的《无根树》词包含了千百年来阴阳双修的无上心法。张三丰归隐在齐云主要是看中齐云山的自然环境,修道者对修炼的环境十分讲究,因为他们认为内炼修为的增长要借助身外的气场。这是十分玄奥的问题。
栖真岩下原是初仙馆,是为纪念开山道祖龚栖霞而建。栖真岩右侧是忠烈岩,供奉着主宰功名利禄的“梓潼帝君”。“寿”字崖,红色的山崖因“寿”字而得名,为慈禧太后亲笔所书。

安徽休宁:丹霞碧观齐云山

慈禧太后亲笔所书“寿”

再向前去是王灵官殿,又称“雷霆纠罚祠”。王灵官是道教中的护法神,执法如山,相传明代海青天海瑞上齐云曾与他过招。一个风日晴和的日子,海公率众朝山,行到此处,忽然天昏地暗,狂风大起,飞沙走石,不见路径。海瑞心中疑惑?猛然间他看见王灵官双眼怒睁似铜铃,盯住他们一行人的脚,海瑞顿时醒悟。原来他们都穿着牛皮靴子,有污圣地。海瑞赶忙吩咐大家脱靴,赤脚登山。果然天空又天青日朗。他们上到太素宫,海瑞发现鼓架上放置一面牛皮大鼓,心生气愤,不由得说道:“神明原来也不公正!”谁知话音未落,一声巨响,鼓面破裂。从此,齐云正殿的大鼓都用麻布蒙制。

安徽休宁:丹霞碧观齐云山

金石遍岩

从天门岩到黑虎岩,可称是“金石博物馆”。中国文人,都有爱石的传统,他们以为顽石是山之骨,山之魄,对着山岩细看慢品,终于品出了味道。所以朱熹、王阳明、徐霞客、唐伯虎都争先恐后留下笔墨。石刻“天开神秀”笔法,刚劲浑厚,神逸洒脱,是对齐云胜景的精确概括;“天开画图”笔法苍劲,自成一家。值得一提的是,石刻所填的颜料当时与黄金等价,极其昂贵,崖上的字迹虽经历了四百年风雨,仍色泽鲜艳如新。
月华街如一弯月牙,是道士的聚集之地。旧时宫观、道院、店铺,鳞次栉比,香烟、炊烟缭绕,经声、喧声相闻,一派升平景象。
中国元代道教有两大派:一是全真,一是正一。全真茹素禁酒、不准婚娶,必须出家;正一派是符箓各派的总称,比较自由可以结婚,不忌酒肉,重内容不重形式,平时做完法事,只要避开神座,神仙看不见,就可以加入香客的行列饮酒吃肉。不过吃过后必须用草纸擦嘴,表示自咒自责。张三丰在他的修真诗《无根树》中也有这样描述:“打开门,说与君,无花无酒道不成。”可见两派的泾渭分明。
其实,依我看,强制悖离人性反弄出许多尴尬的事情来。齐云山就曾有过全真派的道长带头婚娶被革职处分的记载,金庸的小说里也有全真名道尹志平乱性破戒的故事,天道自然,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安徽休宁:丹霞碧观齐云山

玄天太素宫

碧瓦红墙的宫观是“玄天太素宫”。位居月华街的中心点的,按风水学说,大殿的地形酷似一把金交椅,鼓峰、紫霄峰、钟峰三峰相连呈“山”字形,左有青龙盘绕,右有白虎护卫;五道清泉汇于殿堂前,正应“五水到堂一水出”的大吉。
这里有一民间传说,说地藏王与真武大帝本是甥舅二人,只是一个修佛,一个修道。他俩游四海,遍访名山,都想找个能登极坐殿的地方享受人间烟火。这一日他们来到齐云山下,看见瑞气祥云中齐云山秀峰林立如似仙境,地藏就急于上山,真武却嚷着肚子饿。地藏只好就近化了两碗素面,真武又提出跟地藏赌谁吃得快,规则就是每根都从头吃起。地藏无奈只好同意,一根一根寻头慢慢地吃。真武人小花头多,筷子挑起面用暗力一夹就有许多头,呼噜噜一下子吃光了,然后推说出去转转。地藏有句名言:“地狱不空,永不成佛”,他很执着,表现在吃面上也决不含糊。等他发觉上当赶到紫霄崖下,真武已得意洋洋地占了先。“先占为主”这是神仙也不能坏的规矩。地藏究竟未修成佛,不由得动了肝火,他拽出金鞭但又不能打外甥,只得拿山石出气,一鞭下去,大殿前被打出一道山涧。真武见地藏破了他宝殿威仪,也拔斩妖剑在手,但一转念,对方毕竟是舅舅,自己又输了理,他便用剑尖挑起一块黄泥,抛向山涧中,顿时,山涧里紫雾腾腾,香风阵阵,黄泥巴化作精美绝伦的香炉峰,更添宝地气势。地藏只得连声说罢,离开白岳向北而去,最后在九华山落了根。

安徽休宁:丹霞碧观齐云山

正中是玄帝像

太素宫原址本是天谷子余道元创立的佑圣真武祠,里面的玄帝像原说是百鸟衔泥而成。像成后屡屡显示灵异,从此香火极盛。到了明代连皇帝也听说齐云山的神仙灵,就命张天师在齐云作法求子,果然获应,不由龙心大悦,拨下银两兴建了玄天太素宫。宫殿是坐南朝北,与玄天上帝“镇南天,拱北极,威镇万山”的圣嘱相符。
太素宫是齐云山最大的宫观,也是齐云山道教活动中心。道场法事都在这里进行。齐云山的道场法事俗称“做事业”,道场因施主的要求和出资的不同,内容形式也不同。做法事一般需要七到十几人不等,道士们身穿五色道袍,分东绿、南红、西白、北黑、中黄,代表五行五方。做武场时,在主坛法师的带领下,在铿锵悦耳的锣鼓声中,道士们唱着经文,迈着八卦步,诵经参拜,焚符洒水,边舞边唱;文场则是锣、鼓、钹、磬、唢呐、笙箫分立两旁,一人领唱,众人帮和。齐云道家音乐属弋阳高腔体系。根据法事内容的不同而变化。

安徽休宁:丹霞碧观齐云山

香炉峰

香炉峰是座孤峰,高有400多米,好似天造地设的香炉。铁亭据传是朱元璋敕建的。每在晨昏或是雨后初晴,香炉峰浮沉于茫茫云海中。岚烟缥渺,蔚为壮观。现在香炉峰上的铁亭,是上世纪80年代重建。
接着前行,便是“退思岩”,可以在“壶中天地”体验“举霞飞升”的感受。退思岩的葫芦形门坊强化了蓬壶的结构,门坊上有“小壶天”字样。按道家的说法,“壶天”、“洞天”都是仙境。葛洪的《神仙传》中有位仙人称壶公,白天悬壶卖药,夜间则住宿于壶中。曾有人随壶公入壶,见到了奇异的神仙世界。小壶天是取“壶小乾坤大”之意。这个壶状的天然石室能容客二三十人。“蓬壶”指的是仙山蓬莱,从这放眼望去恰似蓬莱仙境。这个丹台贴在绝壁上,下临深涧,岚烟缥渺,齐云道人张正一曾在这里羽化成仙而去。从此这里又称为舍身岩。
道家典籍浩如烟海,人生超越的法门百样千种,汇集在典籍上的各人证悟的心得,大多艰涩难懂,扑朔迷离,传承非常困难,盲区、误区极多。世俗所讲的肉身飞升,也是误区的一种。实际上,羽化飞升的法门是通过极高深艰辛的方式,炼成不生不死不灭元神,最后融入虚空,并不是简单地跳下山崖,粉碎了身体,使灵魂出壳,实现灵与肉分离。这种方法是尸解的一种,金、元以后基本上被否定。齐云道人没有哪位是采取跳崖的方式飞升的。常在“退思岩”修真的养素真人,也只是在辟谷羽化后崖葬在舍身崖下的。
月华街上原有十二道房,是道人们各自开展活动的场所,也是他们安享天伦的地方。他们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有美味可口又强身健体的斋饭。齐云道士们以阴阳相对,相互依存的观点开创了道家餐饮文化:以肉食荤菜为阳,清淡素食为阴;热菜为阳,凉菜为阴;烧炒为阳,清蒸为阴等等,荤素兼顾,阴阳平衡。
再接下是循环道,向右行过玉虚宫、五老峰、方腊寨和最高峰,可回到这里。从浮云餐厅向西行,过百丈泉、驯鹿洞、紫玉屏,一路上则可以继续欣赏精美的摩崖石刻,体味其中的真意。
赤紫色的紫霄崖,东西长174米,上下高90米,大气磅礴,真可说是“足未涉而势已夺”,依山就势,这里砌筑了玉虚宫。齐云山的宫殿皆因山形地势而设,或藏或露,藏便藏得巧妙,露便露得醒目。玉虚宫便是藏得巧妙。它既气势浩壮,又与山岩浑然一体;既完美体现了“天道自然”的和谐之美,又超越了自然之美,这样好的宫观格式,在全国是唯一的。
玉虚宫成于明正德十年,也就是公元1515年,是养素真人募化十多年,筹得八千余株,并用十年的时间兴建了玉虚宫及周围这些关隘、亭、坛、登山梯道,他还垦塘、垦田、植树造林,为日后奠定齐云山道教圣地的地位打下了基础。养素真人道术高妙,为了成功募化,他不但宣讲教义,更显示了多种异能与神通,才完成了这桩大功德。玉虚宫里展示的是真武大帝一生的几个过程。
玉虚宫左侧有块石赑屃扛着的石碑。这块碑高有7.6米,宽1.4米,用整块红砂岩刻就。正面的《紫霄宫玄帝铭》是大名鼎鼎的江南才子唐伯虎的手笔,背面的《紫霄崖兴建记》是广西布政史祁门人李迅所撰。此碑名人撰文,书法大家汪肇书写,歙休名匠朱云亮、汪阳熙耗时两年刻就,号称“一碑三绝”。这又是唐寅一生所写的唯一一块碑铭。齐云山在唐才子的眼中是“霜林着色皆成画,雁字排空半草书”,如此景致,使他获得了心灵深层的宁静和人生感悟。唐伯虎的老师是徽州人程敏政。因科考舞弊冤案的牵连,老师含冤而死,而他自己也绝了作官的念头。这件事一直使他心有郁闷。所以他深为齐云山安然、恬适的景所吸引,在齐云山一待就是7天,与养素道长成了好朋友,并且受汪道长的点拨和影响,也信起道来。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道,其实为中国人构筑了一个心灵的避难所。

安徽休宁:丹霞碧观齐云山

齐云山五老峰

沿着“文昌正道”向前走1.5公里是方腊寨。路上可看到五峰对峙。这五座山峰海拔高度分别在560米上下,形如五位躬身面北,拱揖参拜的老者。中国称五老峰的山不少,但齐云的五老峰最为形神俱妙。五老峰是千百万年水流切割的结果。山石何其坚固,水流何其柔弱,但柔能克刚,这就是“道”。

/images/picError.gif

神秘长廊

齐云山有段山路称为“神秘长廊”,那里山势丹崖内切,是典型的“负坡”,走在下面,有整座大山向你压来,让你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会使人对大自然的伟大产生巨大的震撼。其实燕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都不过是地壳的一次很普通的整合。所以老子说得好: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不能征服的,只能顺应它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
崖上有块崩落的巨石挡在路边,重有百吨,方方正正,居中而立,不偏不移,似乎给人一种令人景仰的人格风范,明嘉靖邹东廓在石上题刻下“中立石”和“能者从之”。他选在这儿给弟子讲学,是自勉还是另有深意,不得而知。这块石上还有明嘉靖户部尚书、人称楚侗先生的耿定向所题“思耻台”三个字,也是齐云道人潜心思过的地方。耿尚书也曾在这里为随行的弟子讲学三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尚且每日三省吾身,何况我们平常人不该在心中设个思耻台吗?知耻不耻,终身不辱。这也许是楚侗先生在这里讲学的深意吧。
神秘长廊又是很多高道打通玄关,炼气化神,直到蟾光出现、金丹初成的地方。据当地的人说,古往今来,这一带屡屡出现难以言说的神异现象,自然也就有了“神秘长廊”的称谓。

安徽休宁:丹霞碧观齐云山

齐云山最高峰

齐云山的最高峰为585米,最高峰上原建有碧霄庵与藏经阁等建筑。从这向北,能遥见黄山天都。齐云、黄山南北对应。神奇的是,黄山远在盛唐之前本叫黟山,黟就是黑的意思。黄山山石青黑;齐云山直到明代嘉靖时都称白岳,山石却赤红如火。齐云山居南,色赤方位为朱雀属火;黄山在北,色黑。方位为玄武属水。按阴阳五行说,在徽州这方土地上,两山在五方、五色、五形的排列上无不对应。但是千百年来,朝山的那么多儒道大师、名人高士明知其中玄机,却不道破,只留下“黄山白岳相对峙,细看从来无厌时”的感叹,让后人品味、感悟。
  黄山雄奇伟丽,险幻清幽,丰姿卓绝,被誉为“人间仙境”。黄山是花岗岩峰林地貌,青黑的山峰,冷绿的植被,黄山的色调是冷的。齐云山山奇、石怪、水秀、洞幽,但更有红墙碧瓦的宫观和白云深处的人家,有“天上人间”之说。齐云山是丹霞地貌:千尺红崖,灿若云霞,一派暖色,令人心生暖意,游人在这里,很容易品读出恬淡、安详、宁静、亲切的妙味。齐云的美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最宜热品。黄山、白岳充满了这样和那样的诱惑。观黄山须得览齐云,品齐云又须读黄山。两山相互比照,两相映衬,少游哪一个,徽州之行都不圆满,都是缺憾!
齐云山虽然是道教四大名山,充满道教文化,但我实事求是说一句,目前这里真正的高道真人尚缺乏。我没有找到一个能和我深入对话的道士。这里的“道士”都在潜心做生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