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否还考研?

标签:
教育考研经费改革导师资助制问题弊端心态 |
分类: 网内网外 |
2009年,是否还考研?
董桄福/文
注:云南信息报(城市杂志中心记者)徐州让我谈谈对研究生培养资助机制的看法:“董老师:您好!我们学习周刊这期做个关于研究生的话题,眼下2009年的研究生报考在即,国家出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将于明年全面推广。所以采访您,请谈谈您的看法和观点。”我的简单看法如此。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规定“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缴费”的原则,虽然,那以后一系列关于教育产业化的探索总体上被认为是一个失败的教改模式,但是,教育收费的步伐并未稍有减缓。现在,研究生收费的“导师资助制”正式推出了,也是意料中的事。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服务模式,虽然产业化、市场化的方法可以参考。但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资助”机制比收费还是不收费的争论更重要。研究生属于高等人才的教育,基本上已经脱离全民义务教育的范畴,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收费制度的探索值得肯定。国家完全负担经常带来的后果是相当部分的人考研占用了教育资源,但是却未能体现高等教育之实,中国整体的研究生水准并不高。国家花了钱,培养出来的并非都是人才,庸才也大有人在。以此之故,国家采取一些收费改革措施势在必行,尽可能以奖学金,研究经费,课题经费,成果奖励等,甚至是就业以后根据贡献大小给出额度不等的待遇都是较好的方法。这样能真正的让高等教育资源得以有效利用。避免学生是因为无法就业的缘故,不愿意离开学校而升级考研。让高教资源真正的培养高级人才。
不过,凡事利弊共存,这种导师资助模式隐藏着很大的风险。
首先,社会科学类项目的科研经费历来不足,这些系科的导师将面临资助的严重障碍和压力。以此之故,会大量紧缩招员数量,造成大量有志于考研的人才无法入门。
其二,由导师先行垫付的资助模式会让导师开始考虑生源本身的经济承受力,有可能造成录取腐败。某些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考生可能因为占有经济上偿付的优势而成为导师收录的首选,而那些实力不够,选修学科又不是很热门,科研资金相对薄弱的学科将遗失一些真正有潜力的人才。
其三,对研究生来说,奖学金毕竟不是天降大雨的普惠模式了,势必会影响到生活,学业的进一步提升,也就是说,这种收费模式的推行势必要让每个学生开始考虑经费的问题。当然就会有更多的学生采取半工半读的模式。研究生的整体水平将在几年之后发生很大的两级分化。
导师有可能因为资助经费的问题,少带甚至不带研究生。系科项目组也可能因为同样的问题开始关闭大门,实行自我保护策略。学生会因为需要更多的承担,冒更大的经济风险和压力而开始考虑提前就业。
最可怕的风险在于,一旦收费是合法的,学校就会制定出更多合理的措施,最终让所有资助的费用落实到学生自己承担上。就像现在的义务教育,说是不收费,实际上学生要交纳的费用太多,仍然是家长艰难承受的数额。要是研究生还让导师出钱又出力,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奖学金,项目经费等处理不好,新的乱收费将合理合法。那么,这样的改革就让学生及家长成为新的受害者。
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但是,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后,国家和社会构建一套完善的资助机制更加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