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桄福: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

标签:
文化 |
分类: 公开公示 |
董桄福: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
《民族时报·慢生活》/记者吴云粒
文摄
董按:
6月22日,接受慢生活记者采访,随意乱谈。不敢称任何家,好在,他们的意思是作为“生活家”,我想,既然在家里生活,这个概念对我还是合适的,就胡乱了讲了些街谈巷议式的观念。记者小吴速度快,很快就将文章发来了。言辞虽然有夸饰,基本事实还符合。即便美言,我想也是对我的一种激励。我这个一直以激励励人的讲课人还是愿意接受的。鼓励和赞美可以让白痴成为天才嘛。我想,这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就留文在此,作为存正。
董桄福,作为诗人、作家,出版书籍若干,《沙之书》还是心灵类畅销书;作为培训师,在全国巡回讲学上千场次,直接受众超过10万人。作为心灵导师,心理咨询师,帮助了不少人走出生活的泥沼,重新获得幸福;作为刊物主笔,他的文章海阔天空,大气磅礴;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几年来一直为民生呼吁,触社会之痼疾,并提出若干疗愈的良方;作为孩子的父亲,他有绝对人本实效的教育方法;作为朋友,他可以适当喝两杯;作为爱狗者,他甚至为狗狗写了世界上惟一的一部狗狗抒情诗……还写了世界上惟一的一部茶道原创对联,多达150多联精美联句……所有这些综合起来,我们发现,他算得上是最有趣,最有智的一个“生活家”。
生活家董桄福的一天
中午过后,董桄福和爱人带着小阿特曼出现在马街书市,他们转悠了很久,这儿的书五花八门,他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基本一眼就能认出哪本书是值得买下来的。他们不时停下来翻阅、询问、教儿子认封面上的字,然后再到别处转悠。这一天,他们收获颇丰,沉甸甸的书装满了两个袋子,包括《宇宙全息统一论》、《甲骨文文字学》、《耶稣手稿之谜》、《信徒造就》、《周易与经济》、老版本《中国围棋史》、丰子凯《护生画集》,大堆的台湾《雄师美术》杂志,日本语版画,古印度诗歌集子……很杂,就像他那被称为“百科全书”的学识一样。
下午3点,回到位于香格里拉盛景的家,他开始用标准的茶道仪式沏茶,然后陪孩子玩耍、学习。小阿特曼的娱乐空间主要在爸爸的书房里。不到1岁半的他,对那些大部头的书籍非常着迷,他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玩具,到目前为止,他已经能准确指认近100部书了。而书房门上贴着的切·格瓦拉头像,是阿特曼半岁时就认识的“人物”,他总是站在门口指着叫“切、切”。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小阿特曼都坐在爸爸的腿上认字,“鱼、写、壶、昆、明、大、小……”他能辨认的字已经很多。整整两个多小时,一家三口都泡在书房内,游戏、学习。
其间,董桄福接到四个电话,一个是一名17岁的中学生,因青春期的情感问题纠结,一直依赖着他解决;一个是云南某州的政府官员,要求他担任文化顾问;一个是某企业下周培训讲座的确认;还有一个是朋友,来约吃饭。每个电话,他的处理时间和方式都不一样,但都透露着激情、博学、智慧和语言上的感染力。
下午5点半,董桄福一家三口到小区散步,他们一路上给孩子指认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植物,竹子、垂柳,雪松……以及迎面遇到的小动物,带孩子在沙坑里玩耍。
下午6点半,一家三口和几位朋友进餐。
饭后,一群人到他的书房谈论正在进行的项目。此时的董桄福变得真正神采飞扬,口吐莲花,令在座的朋友点头叹息,甚至应接不暇。
谈论进行了近两个小时,董桄福送朋友离开。他的朋友们对他“5分钟一个好点子”的神速和“百科全书式”的头脑叹息不已,一路上都在讨论。
11点以后,是董桄福学习和思考的最佳时间,他开始看书、上网、写作,会一直在书房待到凌晨2点以后。第二天他会在7点钟准时起床,进入新的一天的进步。他说,他的睡眠每天只要4个小时就够了。
“生活没有家不家的问题,它每天都在过。每个协调的个体都能称为家。但话又说回来,这确实是个很好的概念,就比如写字,只要进过学校的人都会写,但要成‘家’的要求就很高了。”
“生活家是个带通不通的概念”
对于生活,董桄福自己有一套完整的概念。他认为,我们提出的生活家是个带通不通的概念。“生活没有家不家的问题,它每天都在过。每个协调的个体都能称为家。但话又说回来,这确实是个很好的概念,就比如写字,只要进过学校的人都会写,但要成‘家’的要求就很高了。”
董桄福认为,要“成家”,至少应该达到身、心、灵三个方面的协调。身可以理解为物质的层面,心则是知识的修为,灵是一个人内心的信仰。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了,才可能称之为家。
他说,如果问所有人,他这一生中最敬重的人是谁?很多人可能回答是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在这些眼看来,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就是一个生活家,他们往往不是以物质财富来征服人的,而是靠非常协调的行为影响着周围的人。“我们身边的生活家可能大多是一些不起眼的人,比如村子里的某位老者。”
董桄福认为,人应该有点兴趣爱好,这与一个人的生活圈子、收入、职务无关。比如,他喜欢写作,总是在拿捏文字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快乐,喜欢用写作来化解内心的烦躁。这与挣钱无关,而是协调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让他创造了很多奇迹,他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书了,像《学会做自己的奶酪》,《沙之书——生命中的52束智慧之光》还成了超级畅销书。
当然,他也说,兴趣爱好没有高低之分,只要注入情感,哪怕打陀螺也是好的爱好,和玩艺术的没什么差别。
“离开学校讲台后我才真正帮了人”
10年前,董桄福是一名教师,他在高考的讲台上心疼了那些“过独木桥”的孩子很多年。在那种心疼中,他开始反对刻板的教程,因此不愿再呆在学校的讲台上教书。“因为我感觉帮不了人。在孩子们正需要有点空间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时候,却被可拍得高考压得没有任何空隙,我无法告诉他们什么,更无法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而当他们到了大学,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学习,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却把大把时间耽搁在睡觉和谈恋爱上。我发现自己占据着讲台,却什么都帮不了他们。”虽然,那时候他已经推出“大语文教育”的概念,并在自己的班级中实践,但是整个大环境都是刻板的应试教育,他的作为经常受到传统教法的指责。
离开学校的讲台后,他做过很多事情,包括开设成功学培训课程,为企业、政府做培训,之后是对大学老师进行培训。他从2005年开始,推出一个全公益的全国百城百校百场免费演讲活动,至今已经完成60场次以上,直接听课人超过10万人次。因为培训和演讲,他走遍了全中国。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很多人给自己注入了太多负面能量,怎么可能积极得起来”。他所说的“负面能量”,是指消极悲观等不健康的心态,包括一些不好的心理暗示。他几乎每天都行动着,力求以自己对生活的激情和分析事物的智慧,改变身边的一些人,让他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状态。他最大的理想是破除牢骚型社会的魔咒,建立激励型社会心灵机制。
作为导师,他觉得自己虽然不算成功,但一直走在成长的路上。他几乎不重视达到某个结果的成功,但是非常重视每天的成长改变。他说,自从这个社会以取得金钱占有物质的多少作为成功的标准以后,这种成功就变成了另一种不可原谅的失败。很多人因为他而得到了改变,包括前文所提到的“问题孩子”。“离开学校的讲台后,我感觉才真正帮到了人。”他说。
现在,董桄福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大教育理念”,他提出了自认为更顺服人的天性的教育观念。“成功也成人,不成功也成人”,他从“人本”的角度,对教育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般人的进步可能是以年、月来计算的,进步再快的人可能也只敢把计量目标定在“天”上,董桄福却不同,“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分钟都在进步”,这是他最令人吃惊的地方。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分钟都在进步”
一般人的进步可能是以年、月来计算的,进步再快的人可能也只敢把计量目标定在“天”上,董桄福却不同,“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分钟都在进步”,这是他最令人吃惊的地方。
在不断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他其实也在进行着一个自我进步的过程。“因为每天都要帮助不同的人解决各种问题,因此,学习几乎从未中断过。“我每天的睡眠时间只需要4小时就够了,因此,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除了睡觉,每分钟都在进步。”
当然,作为这个时代有智慧的人之一,董桄福的这种进步不会狭隘到以知识来衡量。哪怕是陪孩子玩耍、与朋友和帮助的对象聊天,他也能从中汲取“正能量”,让自己离我们所说的“家”更近一点。因此,他觉得自己仍然还不能成为“家”,“因为还有上升的空间。”
看看他的书架,会感到,这是一个没有阅读局限的人,没有思考的局限,也就没有了进步的局限。文学,哲学,宗教,巫医相卜,天文地理,心理学,心灵学,甚至UFO,皆有知识,有智慧,有经验。最近听说正在给一个遇到巨大心灵障碍的老板解除捆绑心灵的魔咒,几乎用上了古今中外的种种人文的,心理的,包括德国“家庭系统排列”这样的顶尖调适技巧。他说,他与对方的每次交流都在学习,每一句话,没一个字他都可以提出一个正面的解读模式,帮助对方解毒,让心灵世界逐渐纯净起来。
那个老板按照他的指点,正在配合要将上千万的财富用到至善之举上,从事公益慈善,求得生命和婚姻家庭的和谐。
他说,“别人以为与我交流帮助了他们,事实上,我要感激那些人,正是因为在那么多交流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变成了现在这个不能止步只能进步的自己。”
“告诉你个秘密吧!”他神秘的对记者说:“我听说学习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教别人,所以我成了导师!”
“‘点子老板’只是一种业余爱好”
今年年初,董桄福受邀给一家企业做顾问。当时,这家企业的销售业绩怎么也上不去,他有意留了一手,只给出了一个点子,让老板把业务员的工资结算方法由月薪改为周薪。结果,业务员的积极性大受刺激,不到一个月,业绩就翻了2/3。让老板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董老师还有更好的点子在后面,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点子,让这个企业在半年内红火得不得了。
与董桄福谈话,总感觉跟不上他的思维,无论讨论哪个领域内的问题,他的点子总是接连不断地冒出来,用“5分钟一个点子”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而一些很好的点子,往往都是谈话时,对别人“正能量”的吸纳而冒出来的。比如一句很普通的话,说的人一点意识也没有,到了董桄福那儿就是一个好点子的源头。而更多的时候,那些好点子得益于他的文学素养,写作上“横着溢”的才华搬到出谋划策上,同样势不可挡。
“这纯粹只是我的一种业余爱好,因为心中有了想法一定要与人分享,因而比别人爱动脑子也是正常的。实际上,我真正想做的是一种系统的创意策划工程。”董桄福说。这段时间,正在给一个政府做文化产业策划的他,一下子拿出了很多完整的大策划,每个策划足够让一个地区的人努力实干十年,二十年,也可以让那个地方的历史变得与现在大大的不同。“董老师的速度太快了,我们必须监督着他去一个个落实,否则它可能马上就跳到别的地方去了。”他的合作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