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诗核

(2008-04-16 01:41:14)
标签:

诗核

文化

分类: 诗歌诗话
 

寻找诗核

董桄福/

 

1
任何事物都有核,不独果实如此。作为诗歌,她所追求的就是叫核的那个东西。没有核的存在物是缺乏诗意的,最起码是肤浅的。
诗歌直面的核有三个层次,是“诗宗教”的三位一体组合:人、大地、宇宙。其本质是神的或者圣的。

 

2
诗核的内部又有“仁”,这个“果仁”似的存在拥有一笔超重的财富:一个小小的胚芽。这芽很隐,只有看透世界表象的人才能一睹芳姿。
她的外形是恍惚的,呈“无所不在态”;但她的灵体是神界的笛音,响过后不可能第二次寻见。我把这命名为“无所在态”。
诗人使芽蓬勃。

 

3
诗人是思的,慧的,圣的。换句话说,诗人是基督的代名词,而诗人的造物——诗歌,就是上帝的话。
所有诗歌都是启示录。
诗人本身是在神的启示下有所作为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悲剧:所以的诗人都被驱逐过了,语言与诗思已经错位。
诗人都被逐出了上帝之城,失去了王位,荣耀同时冷却。
诗人是梦者,还在追忆过去的故事。当然这故事早已颜色班驳。

 

4
有一天,我看见儿子用小锄头挖墙,我气惯地骂他,质问他所干何事。他怯怯地却又执着地回答:“爸爸,我想看看墙里面有什么!”
“不是有土吗?墙是用土垒的。”我说。
“墙怎么会是土呢?”他满脸疑惑。
于是我们一起挖,深入之后儿子突然发现里面有一个果核,那肯定是磊墙时不小心拌在土里的。儿子惊喜地拾起来,端详以后对我说——
“爸爸,我知道了!”
“知道什么?”
“墙是您‘种’下的,瞧,核在这儿呢?”
我一听,耳内有一种行动,这行动使我抬头去看远方,远方的天空蔚蓝,无限。
那天空又是谁种下的呢?
墙的“核”已被儿子找到,别的呢?
从此我想做诗人,果然在诗路上走了好久,好久
直到现在。

 

5
第一次借上苍所赋的眼光发现一个女子绝美的瞬间,我懂得了爱情的圣界;第一次触碰到这女子的指尖,那天懂得了俗世。
不知不觉间懂得诗歌。
诗歌从心灵中升起,一座桥那样,沟通了此岸和彼岸。
诗歌:填平了圣者和俗人之间的裂谷。

 

6
“天空是翅膀的道路”,写这句诗时的我有畅游太虚的逍遥。
“被一封信压在底层的人们”,这一句却使我窒息几至丧生。
生命如此在旋涡中打转,会被吞没,却也有浮游的快慰。
诗歌如此谱出绝顶的生之歌。
我叹息之后,笑出声来。
光秃秃的脸颊转眼密怖奔波的沟沟坎坎了。诗歌呢?红颜依旧,千年万年。

 

7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的这个主题肯定由神赐给。按说,这种状态的生成只有两种可能:
其一,这是幻境:昨日之梦;
其二,这是远景:明天之歌。
可惜其一其二都没有意义。在荷尔德林那里出现了圣洁无染的其三。
比如:“节日里/一个农夫常常在清晨/就去凝/视自己的田地……”
这就是“诗意栖居”的全部内容。
这个圈套里还有层层叠叠的圈套,但有应该绳头抓住的人能超越这些限制。
卡莱尔说:最难懂的谜就是最公开的谜。
尤其在诗中、处处有这种公开的谜。读荷尔德林的人要有这种平常心。
诗意就是诗意,诗意就是大地,诗意就是人站在大地上的那份踏实、欢悦。
大地就是大地、大地就是诗意,大地就是使嫩芽得以生发,庄稼得以成熟的东西。
人此刻站在其上。
我们吟诵——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8
诗意是统一的、完整的、朴拙的、隐匿的。
诗意只有一个,当然,不止有一万种存在态。太多的诗意从诗人的指缝流走啦。
为挽救,一个诗人终生只捕捉一种存在态,力求在这条路上走远点,接近诗意的内核。
特拉克尔、黑塞、荷尔德林都在归乡途中注目这个内核,指望随便哪朵鸢尾花蕊通往终点。
特拉克尔没有到达:“灵魂,这个大地上的异乡者”。他泣血客死诗意的域外了,但是他的死成了一条路,一切和谐起来。
黑塞在路上玩着,发现云朵很美,是自己流浪途中的伴侣。
荷尔德林在高高的海岱山上倾听到了神祗的声音,
苍凉、清朴、绝美……他很知足、终生以木活为生。
他做木匠的下手,建筑房屋。
诗意开始照耀他,他咳着死亡。
终生灿烂、痛苦。
诗意凝结在他黄昏般的遗容上。后来的人们说,他已羽化。
我成诗者后在田畴中央站了整整一夜。
诗意冰凉、统一、完整。
第二天,我弯下腰去,看到草尖的露珠映出我的脸,我笑着回家去。
万事万物迎迓我的归来。

 

 

载台湾《葡萄园》诗刊总12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