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昆明旧书店书脉古农文泉清文化 |
分类: 书人书事 |
天下书人共魂脉
——昆明,旧书市及其它
董桄福/文
突然收到书友文泉清兄短信,说是《书脉》主编不日要到昆明,顺便想逛逛书肆,问我能否得空做向导。
与一个爱书的人一起逛书肆自然是难求的好机会,但是说到昆明的书肆,是否真有值得来自京城的朋友看的地方,我却担心不已。要说看风景,没有说的,随便挥手处,定然有看头。山是山,水是水,云则千变,花卉留芳。即便想看水鸟,这几天正是西伯利亚的海鸥在昆明越冬度假,无需预约即可与之对谈。
这些都好说,就是要逛书肆,则哪里算是真正的昆明书肆呢?
平日买书多在网上。即便光临现场,也多是随街天到马街,看一路地摊上的摆设。从中发现即将废弃的珍宝。似乎有几个固定地点,但是都无格无品,杂音无调。
要说固定的旧书肆,还得算张官营旧货市场,西侧商铺二楼,上百平方的面积,算是真的旧书市了,乱,脏,书不少,却也不好,人烟稀少,零落,价格却还不低。
我不时也去,但是,看到那种几年不动的摆设,没有生气,旧书本来有灵气的,似乎也窒息了。不是很喜欢。也没有买到过什么像样的佳品。
就记得《滇国青铜器》是在那里买的,100元,还算是特惠了。《当莎士比亚遭遇吉尔伯特》上下两卷,也是那里买的,别的似乎就无甚特别的说道。
不过,无论如何,那是一个旧书的暂时居所,肯定得去看看。无论是探访还是看看旧书们的日常生活,不能遗忘了那个所在,万一有珠玉遗落,也好借机为其赎身,好带回书房,让其做小的,早晚关爱一下,也算尽到一个爱书人的职责。哈哈!
不过,那里卖书的倒也豁达,遇见过一个老人,坐在书堆里。常说,我卖书就是姜太公钓鱼。用直钩,随缘而化。我做过他老先生的一回鱼,买过一册小巧的《道德经》。
另外一处是潘家湾文化艺术品交流市场,路近,方便。可惜是以古玩瓷器书画兰花为主的,几天前刚举办了一个还不算小的古玩博览会,来客不少,也有不少东西。但是真真假假,谁也说不清楚。
书就不多了,即便博览会上,我也就看到一套不全的清朝四库全书刻本,品相差,缺张少页的,却还是报了一个万元以上的价。估计无人接招,最后怎么来怎么回去了。那套书也算是来了一遭昆明,看了一下潘家湾,但是似乎也没有多少收获。
至于平时,也就有三四家书铺,有两家以连环画为主。一家“万象书店”偶然有几本不错的,不过书价昂贵。我曾经看到一本《图书馆学百科全书》,要价50元,觉得贵了,没有买。回来在淘宝搜寻,结果18元买到,加上5元邮费也就是23元。还是一本有主编之一的黄俊贵先生的签名本。
在潘家湾买到过的书籍就有一套还行,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的《中国百年书评选》,上中下三册,30元。书品不错,书市也几本缺货了。另一本是中州书画社1984年6月二版二印的《八百种古典文学著作介绍》。内容还行。书品不好。
至于其它的旧书摊点,几乎都是流动性的,追着街市跑的季风。
不过,这就是边陲小城市的特点,哪里比得皇城根下的专业书场。
也好,这样的小地方无论观景,无论品茶读书,自然的就多了不少野趣。
古农先生也许就是要看看这样的泥土姿容,边疆味道吧!
再说了,他主持的《书脉》一刊也属于民间一派,自有边缘格调。看来也没有什么可伤神的。有书的地方去看看,无书的地方也听听风雨如琴,不是也很好么?
我给文泉清兄回复的留言说:“书人共魂脉,古味今犹浓,文泉润九歌,清风喜相逢”。句中有书脉,古农,文泉清等词义。我想,比看书肆更有意思的是书人之间的一缕情缘。即便只是清风相逢,擦肩而过,也有了一丝清爽,难道不是古今书人一脉的况味吗?
我等着古农先生的到来,在昆明街头城边的某个书摊上一起看高原的风舞动卷册,我们则在风中做高人状,指点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