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樱桃谷》诗集自序

(2007-11-06 17:31:08)
标签:

人文/历史

自序

分类: 书人书事

《樱桃谷》诗集自序 
《樱桃谷》诗集

自序

 

 

1.

这是我的一部短诗集,时间跨度长达十六年。

最早的作品写于1991年,这期间断断续续记录着神示的情绪,直到我的第二个孩子Atman——阿特曼——出世成长的过程中,仍然时时被神示的思绪缠绕。于是像宿命一样的继续记录。这样,就有了这些诗歌。

 

2.

诗歌从来都是个人化的产物,从来是。

这本集子也是。

诗歌从来是语言与世界的交战,这些诗歌也是。

大部分情况下,这种交战以语言的失败告终。世界实在神秘莫测,甚至神圣不可侵犯。难免多少的表达描述,最终还是在门外徘徊,无法登堂奥而成正果。诗歌就是企图在重重艰难面前做堂吉诃德式的憧憬和撞击。事实上,最终能否杀出一条血路,难说。

 

3.

人一天中会产生上万种情绪,其中很大一部分据说都有诗意的内核。只是,这些“核”最终未必成花成果。

大量的珍稀感觉转瞬消失了。

写诗就像考古,要在无数的现象面前寻找到一个时代的本质。谈何容易,大部分情况下,考古学家只是将东西放进自己挖开的坑里,埋了,过一段时间以后拿出来,宣告说:有所发现!

诗人也是这样的。

尽管我已经表达了这么多,是否真是世界的真相,谁知道。

表达是单向度的,很少可以再次验证。

因为诗终究不是科学。

 

4.

就像死亡,多少人对此兴趣有加。因为有一个问题:任何人最终都要与死亡见面。

提前对其有所了解没有什么不好。

毕竟,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是,死亡的奇妙就在于任何人的任何洞察都是在外围说话。一旦真的了解——是否能够了解?——我是说,真正明白死亡真相的时候却无法回来讲述了。

死亡是一个黑屋子,进去的人从来没有出来过。

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肯定是另一个世界,但是,那个世界只有单程车票。

即便回来,也许死亡的国度有隐身术,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些想要启示我们的经历过伟大死亡的智者。

 

5.

诗歌的状况大抵如此。

不可能彻底的洞察一个主题,一些事物,即便自以为清楚了,表述了。读者也未必确知。

人从来不同。

心灵因此也便留下太多差异。

感受的差异,见识的差异,表达方式的差异……如此等等。

我从来就不相信一个读者可以完全读懂一个诗人的诗歌。

不相信。

即便一个诗人自己写的诗歌,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当情景变化之后,自己也便只能在门外了。

他离开了那个诗歌的屋子,也就不再可能感受到原初的种种。

那首诗,从此孤独了。

 

6.

此情此景,我惟一能做的是将一些孤独的诗歌汇集起来,有点让他们互相找伴的味道。

这个集子的诞生就是这样的想法带来的。

似乎,诗歌在一起汇集,多少也有点像诗人的见面,在一个很短暂的时间内,会有那么一点不太落寞的感觉。

诗歌是否也可以如此?

我不得而知。

但是,这是我的心愿。

 

7.

把这些诗歌全部汇集到樱桃谷中,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景象。漫山遍野的红,樱桃的红,水灵灵的地方。美好的所在。

樱桃的味道阵阵沁入鼻息,整个身体似乎要漂浮起来。

那种氤氲氛围,那种诗歌成果而甘的场面,一辈子可以有几次,在有生之年可以遇到几次?

这就是这些诗歌汇集的原因。

万涓成海,百树聚林。

樱桃,则在樱桃谷红透,熟透……

这些诗就是那些红透的樱桃的核!

2007116  昆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