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丰盛源于关注每一个生活的圣仪
——从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一段书信谈起
董桄福/文
十九世纪的某个早晨,在巴黎,在巴黎乡下,在巴黎乡下一幢还亮着灯的小木屋里。大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他亲密的女友写信。怎么开始呢?或者说些什么呢?作家想了想,就写生活吧,向她描述我的生活本身的样子,于是有了下面这段文字:
“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一个作家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他到底因为做了哪些事情而使自己与世人不同,让自己的每一天有了独特的存在意义?这是世人关心的。
就是这样过日子,为生活拼命的人,最终成为一代大师,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包法利夫人》、《淳朴的心》等。
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个作家的简单情况:
1821~1880之间在世,出生于法国鲁昂地区的一个外科医生家庭。据说作家幼时反应相当慢,9岁才认识字母。1840年他中学毕业,依照父亲的愿望在巴黎大学法学院注册,他仍住在鲁昂,很少上课。1843年他在法科考试中落败,次年突发神经官能症,中断学业,住到克鲁瓦塞庄园。1846年,他的父亲去世,他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终身未娶。
福楼拜13岁时就编了一份手抄的报纸,十四五岁醉心于创作,显现了早熟的艺术才华。但他发表作品从36岁才开始。
这样的经历是非常单纯的,以至于我们甚至会怀疑,这样的经历能否创作出内涵深远,情感丰富的作品?
这个问题早已不用回答了。读读他的作品就知道。我在这里也不是要分析作家的作品。我只是想要看看,一个作家的修心生活可以怎样?怎样让一个人的生活变成一场圣仪?
回过头再看看他每天的日程安排:
“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我们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作家生活简单,一生也没有太多的遭遇。13岁创办手抄报纸,这是爱好的开始,然后一直在从事自己内心里面深刻爱好的事情。为了自己的这些爱好,可以做到深夜,而且可以用拼命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如果将这个词颠倒一下,是“做工”,为别人做,做自己并不喜欢的,做别人强迫的……这样行吗?行的,一定是效果很差,状态不好,无大的贡献。所有,我想,生命对我们的要求之一就是不要浪费掉任何一天的美好时光。一个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人一定要先找到自己喜爱的。我一直为那些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是癖好,嗜好的人祝福。人因为有自己的独特的爱而将生命的光展示出最大的亮度。
我们见过太多一无所爱的人,一生只是分配了一个“工作”,这个工作实际是“做工”,为别人打工。并非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是情之所寄,爱之所在。除此之外,这些人没有信仰,没有爱好,没有专长……对于这样存在了几十年的生命我们当然尊重,但是我们往往遗憾的发现,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这些人是最容易出问题的。要是突然失业,往往就会出现事故,要是退休了,也不会有太长时间生命的维持。
不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生命的核心吗?
其次,“天天洗澡”,这是对从身体的角度举办的一场净身的仪式,从净身开始逐渐静心,彻底的清洁自己,放松自己,这是一个清洁的灵魂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每天要做的事情。
宗教会要求每个信徒净身,伊斯兰教甚至每天要净身很多次,这不仅是使自己保持干净,纯洁,也是通过这样不断清洗的过程将身体上,内心里面产生的那些垃圾尘垢不要污染自己。保持身体的清洁是保持灵魂干净的前提。
接着是“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这是不要太多被外界干扰心灵的平静,打断心灵的沉思和独立的思考。来访者大多数时候只会带来麻烦和干扰,而报纸本身则更多的带来负面的报道,让心产生种种的消极念头和情绪。甚至是,因为不断报道某些不公正,消极事件让心灵产生愤怒,大大的伤害自己。
这是关注内心必须要戒除的一些陋习。老是将注意力放在外界上,我们总是在问:发生了什么?知道了又怎样?又能如何?心灵在成长的途中将自身的修为忽视了,我们成为了几乎由“外在”组成的存在。也用“外在”的很多标准定位自己。称呼是一个职务,富裕只看财富,帽子成为人本身。心灵就是被这些外在的干扰迷失的。就如同太多的电波干扰,而自己又未能调整到正确波段的时候,即便是最好的收音机也不能听到清晰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按时看日出”,这几个字可以吓人一跳,可以让丰盛的心灵突然觉得天堂近了。看日出,这么简单,无需消耗金钱,可以平静心灵,可以感受一种光明璀璨的诞生过程……这样神圣的仪式你遗忘多久了。每天本来都是可以这样开始的,结果全被忽略。
人类就只是在忙碌中将一切“诗意”的生活改变成“失忆”的生活,将“适宜”改变成“失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将生命中最灿烂的部分遗忘了,将最大的两个能量之源疏远了。
内心是我们存在的根本,而光则数我们灿烂的源头。忽视了内在,不再知道内观的重要,也忽略了外在,将每天的日升日落放在眼里,那么生命之树离枯萎也就近了。
不知道读者在看到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感受:“按时看日出”,当然要按时,不按时太阳就升起了,再也赶不及看最初最美的场景,看日出是看大自然开始展示一天的奇迹,将一切造物大白于阳光之下,是用宇宙中最亮的光源烛照自己,点亮自己,是让自己的心灵生活也像阳光招照耀的万物一样亮堂。
看日出要早起,要珍惜每一个黎明。可以因为早起收获到更多。印度的《吠陀经》说:“一切知,俱于黎明中醒。”
作家的这种修为很像美国的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情景: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暇。我向曙光顶礼,忠诚如同希腊人。我起身很早,在湖中洗澡;这是个宗教意味的运动,我所做到的最好的一件事。据说在成汤王的浴盆上就刻着这样的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懂得这个道理。黎明带国来了英雄时代。在最早的黎明中,我坐着,门窗大开,一只看不到也想象不到的蚊虫在我的房中飞,它那微弱的吟声都能感动我,就像我听到了宣扬美名的金属喇叭声一样。这是荷马的一首安魂曲,空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歌唱着它的愤怒与漂泊。此中大有宇宙本体之感;宣告着世界的无穷精力与生生不息,直到它被禁。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纪念的时节,是觉醒的时辰。那时候,我们的昏沉欲睡的感觉是最少的了;至少可有一小时之久,整日夜昏昏沉沉的官能大都要清醒起来。但是,如果我们并不是给我们自己的禀赋所唤醒,而是给什么仆人机械地用肘子推醒的;如果并不是由我们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心的要求来唤醒我们,既没有那空中的芬香,也没有回荡的天籁的音乐,而是工厂的汽笛唤醒了我们的,——如果我们醒时,并没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末这样的白天,即便能称之为白天,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可言;要知道,黑暗可以产生这样的好果子,黑暗是可以证明它自己的功能并不下于白昼的。一个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个比他亵渎过的更早、更神圣的曙光时辰,他一定是已经对于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条降入黑暗去的道路。感官的生活在休息了一夜之后,人的灵魂,或者就说是人的官能吧,每天都重新精力弥漫一次,而他的禀赋又可以去试探他能完成何等崇高的生活了。可以纪念的一切事,我敢说,都在黎明时间的氛围中发生……
可以想见:“按时看日出”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心灵修为的仪式,有多少人攀越高山,只为了看一次日出。
正因为这是一种仪式,“按时看日出”
和写作一样,成为作家的日课。想像一下,在寂静的黎明,刚刚苏醒的树木即可将那个写作的朋友唤醒,略含咸味的风也从窗口进去,吹拂着他,玻璃般的草叶向他招手嬉戏,潮湿的土腥味开始沁入他刚刚苏醒的心脾,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
,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全部自然的景象在呼唤一个人来看日出。
作家可能就是在书房里睡觉的,周围被书香馥郁的味道包围,但是,早晨一切就变了,因为他既不穿衣服,还开着窗户,外面万物的呼唤是很清晰的,起来就可以融进大自然里,融进宇宙之光影里……这每天重复的圣仪是怎样让一个作家的心灵走向美妙的殿堂的,他的作品,他留给世人的美妙阅读成为最好的注脚。
这也就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吟诵的诗意的生活吧: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个有丰盛心灵的人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每个人,每一颗心灵难道不是在渴望着这样一种诗化的生活么?!
最后一个仪式的要素是:“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窗户敞开”意味着开放自己的世界,但是只是向可以信赖的,可以亲近的宇宙自然敞开,这是深夜的仪式。只是为花香,鸟语,虫鸣以及夜色中的宁静开放。这样,宇宙可以告诉作家很多秘密。而“不穿外衣”意味着可以尽量减少身体和心灵的包裹,轻装上阵,轻松的面对一切,将自己的内置隐隐的展现,既非彻底赤裸的招摇,也不是故作深沉,将自己装扮得老气横秋。这是心灵的一种存在状态。是最好的状态。
“在寂静的书房里……”就很有文化的深度了。虽然看似寂静,实际上,书房从来就不曾寂静过。在深深的寂静里,传来更加激越的吟唱,书房,从来就是喧闹的所在,智慧与智慧握手,知识与知识拥抱,书房带来的是灵魂的阵阵狂风,可以借助这些风,来彻底的唤醒世界。
这是我眼中的书房,我心中的书房。作家在这样的书房里,才能保持永恒的创作力,尽情激发自己的心灵力量,让一切的玄思最终成为作品,像孩子一样出世。
福楼拜终身未娶,一直与母亲生活,源头的爱成为他爱的全部。
但是,这并不是说,作家就只有这样一种母爱,要知道,即便是这样一个短短的字条,实际上是写给“女友”的,是她心中怀着无限的爱意,在看日出的时候给远处的女友写了这样的信。这个动作成为成长的另一个仪式。
一个人心灵的成长是有其方法的,也一定有自身的踪迹。福楼拜这样的一段书信不经意的泄露了这些秘密。
我要说的是,在我个人阅读这段文字并突然被这样一些看似简单的东西震撼的时候,我想起很多学员经常会问及的心灵成长的研修话题。我想,这可以当作一个参考。
一个人要是心中满怀着爱,积极的投身于自己深爱的志业,产开胸怀,接纳宇宙的最高能量,有意识的拒绝负面的干扰,让世界最美好的存在物关照着,让阳光的大能观照着,并且喜爱阅读,热爱在书房里面的时光,可以经常的让自己静下来。那么我想,这正是心灵成长的重要的修为渠道。
心灵的成长无边,无极,无界。
但是又非常的具体,细微,几乎就在每时每刻的生活细节中。
每天都在这样的圣仪中浸染,我想,每个人都可以进修自己的心灵,到达一个至善的境界。
2007年7月2日星期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