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记趣
文/董桄福
6月8日,到千子言参加紫砂品鉴讲座,路上突然收到大学同学,好朋友,现任《普洱江湖》杂志主编的朱霄华发来一则短信,一看是一副对联。
八百里茶山奔来眼底,嘉木独秀,喜茫茫空阔无边,伟哉云南大叶种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茶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而今惟有班章山
细看之下,很是有趣。这是从昆明著名的大观楼长联中摘句化解出来的一副茶叶对联。大叶种就是当红茶叶普洱茶的原料。所谓“班章”,则是位于云南勐海布朗山的一个老寨子,地名“班章”。分为“老班章寨”,和“新班章寨”。那里的山产茶,最有名的就是大叶种普洱茶。现已成为毛料茶价格最高的地方,连带附近的新班章,老曼鹅,甚至整体布朗山茶青都价格飞升。这个从长联演绎的联句也算与茶结了一个缘。比较有趣。
一时之间,也激发了我的灵感。好久没有写对联了。即刻有句子空穴来风,马上在手机上打出如下联句,算是往还。
其一:
妙香国茶韵氤氲难泅渡普洱江湖
大中华烟雾缥缈谁能敌红塔玉溪
上联讲茶。讲现在红极一时的普洱茶。此茶香起时光。气韵雄浑,陈年茶的确有难以泅渡的架势。加上朱霄华君身在《普洱江湖》杂志,故有此句。茶叶已然成为一个江湖,自然是身不由己啦。至于下联,从烟起笔。云南烟自古有名。大中华既是烟名,也是地域。把眼看中国,云南烟草可谓独霸一方,其中尤其以“红塔山”和“玉溪”最为有名。故有这样的对句。
其二:
一壶惊波茶香逍遥云天外
三界巡游禅心归化无语中
这一联并非十足对仗,但是基于禅茶一味的理念,也算是一种茶境意趣。
6月11日晚,读书会结束,回家途中突然又将茶书做了一个连接,成下列句子。
书也开怀把文香酿酒醉隐董府
诗却闭关将灵感沏茶韵满朱楼
这是将我的姓氏爱好和朱霄华的姓氏爱好连接构成的一副对联,算是一种文字游戏。
我是写书人,爱书是自然事,经常在室内阅读而醉。他也爱书,是诗人,现在却少有诗作,却将生命的精彩全部交给茶叶,交给茶文化杂志,算是真的茶韵满朱楼了。
最有意思的是突然回顾起走武汉游东湖的种种感受。那是前年了,一次郊游活动,在武汉东湖,面对那一湖浩淼,似乎让我多少年的尘垢得以涤荡,那种清爽无言描述。但是从此订下许愿,每年至少一次要到东湖。其实,心中一直在梦想,要是能在东湖边建一个房子,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幸运。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假想的国度,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于是得一上联。
董桄福携父游武汉东湖,董父欲动斧建董府,为湖祈福,为民祈富,东湖进冬成冻湖,董府却因懂福而暖,湖上虽雾寒,无汗,府内仍可焐汗,此身若得此府,懂此湖,蒙此福,则此生真无憾矣
这是一副谐音特别多的“妙联”。将我与湖做了最大限度的结合。东湖在武汉,所以对联从我的名字董桄福开始,谐音也有东湖的成分,然后从武汉着墨。但是后面有几个谐音:“雾寒”“无汗”“焐汗”(指热,出汗,武汉本就是一大火炉,现在描述的是董府室内的状况),最后是“无憾”。我本人性董,然后架构从“董父”开始,将“东湖”与“董父”“动斧”“董府”做谐音联想。然后是东湖到冬天的寒冷状况描述:“冻湖”,未必是结冰,但是冷了。后面的难点是“此身”“此生”。“得此府,懂此湖,蒙此福”。几乎步步为营,处处设障,也只有中国字可当此任。
即便我自己,要对出下联,也没有任何把握,只好等待文昌星的照临了。写完以后,给武汉的高悦老师发送。很快回函说:“哈哈,妙极了,对出下联来难噢,如果谢缙转世,恐怕他能对出来。”
我想,话虽然绝对,但是我现在是才尽啦。只能先记录在案,要是读者当中有爱好的,不妨一起交流探讨。
2007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