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诗歌,3000万元的未来》发表之后……

(2006-01-24 02:59:35)
分类: 影片影评

首先阅读《中国诗歌……》

参照阅读《坚守诗歌》

 

《中国诗歌,3000万元的未来》

 

发表之后……

 

董桄福

 

 

21日,作为企业家的黄怒波、作为诗人的骆英以一种奇特的身份给中国诗歌捐款3000万――这对于任何个体的诗人来说是一个几辈子也不敢想的天文数字,对于中国诗歌的未来振兴来说又是九牛一毛、杯水车薪的数字。就是因为这次捐款引起的对中国诗人及诗歌命运的系列思考,使我在当天下午就写了一篇《中国诗歌,3000万元的未来》在我的博客刊发。


  文章发表后,当天的关注度几乎为零,22日,几个圈内的朋友出于礼节给予适当关注,并且写下了最早的感想。其中,署名“视野”――本名董家泽,是笔者几十年的朋友――的读者评论说:


  “这年头,文学、诗歌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了,但桄福先生没有遗忘,他仍在为诗歌、小说、文学、文化耕耘,难能可贵!
  应该说,文化受到冷落是不正常的,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要吸引人的,要让人回味的是文化,或者说是精神,而绝不是物质方面的东西。当然,我这里绝不是说大家都不要去创造物质财富了,不要去“苦钱”了。其实,在你安然享用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应该去读点书,也应该多去接近那些真正的文化艺术,对那些走红的影视明星们,还是少点追捧,多点冷静的思考为好。
  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以为就是崇尚一种向上的精神文化追求。这些,桄福先生做到了,或者说他已经在追求!”


  如此全文引用,而且都是好话,可能有吹捧之嫌。但是,可以肯定的情况是,这么多年来笔者的一切都由这位仁兄在见证。加上我本人并不认识我文中所写的黄怒波,也没有读过所谓骆英的诗歌。关于这个名字,最早是在一个叫做涟漪的女孩子的博客上看到的,才看到就知道他要永别了。当时还以为是涟漪的男朋友呢。直到黄怒波走出新浪博客,我又偶然的打开中国作家网,再次突然的看到这个名字,看到他捐款的报道,才使我想要去查询此黄怒波是否是彼黄怒波,结果发现为同一人。这才让我对这个人的情况开始思考。也才开始对这件事情的意义开始震撼,于是写下了那篇文章。


  当然,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因为这是我思考了多少年的问题,今天,黄怒波的一个行动触动了我心里发酵已久的主题,让我迅速找到了一种表达方式。


  我很高兴有一个黄怒波开始为心灵投资。我不认为这3000万能够拯救诗歌,或者让诗人从此爬出贫困的泥沼,或者让诗歌写作者走上脱贫致富的路,或者文坛从此歌舞升平,开始迎接太平盛事……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3000万元也就是一个概念而已,“分尸”之后就不见踪迹了,我不会傻到会相信用这笔钱将诗歌繁荣起来的地步。


  但是,我还是被这件事情打动,因为我看到一个诗人,只要是一个诗人,无论今天他批上了企业家的外衣还是涂抹了浮世绘的脂粉,他一定会保持诗人的心脏,诗人的内在和一种只有诗人本身能够理解的东西。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诗人的一种坚守。这个行为本身之值得敬佩比3000万要重要得多。


  所以我也就同意“视野”的看法,同意任何时代任何真正的心灵都会为文化,为诗歌保存一隅哪怕很小的疆土。


  高兴的是,23日,经我主动投稿新浪写作专栏,中午的时候,网站首页推荐了这篇文章,于是引爆了大家的关注。截止我现在写这篇感受的24日凌晨1:42分,我看了一下记数器,在我个人的博客上的登陆量是604人次,评论19条,因为被涟漪那个十分欣赏黄怒波的小女孩在自己的博客转载,登陆量也有14人次,评论4条;此文同时被我转发到我今天刚开通的博客中国“董桄福专栏”里面作为第一篇文章,登陆查看也有22人次。如此计算,加起来是640人次关注这篇文章,也就是关注诗歌,有23位读者忍不住留下了建议和意见。


  这个统计学上的东西要是在平时,对诗歌简直就是一种伤害,但是,此情此景,此时此刻,我还是看出了数字的重要,无论如何,我知道还有这么一些人在关注中国诗歌的命运。从留下的评论文字看,或三言两语,或洋洋洒洒一大段,有赞扬,有支持,有疑惑,有诅咒,但是综合起来,更多的读者肯定了这种坚守。


  一个署名“天街女孩”的读者说:


  “用3千万来拯救中国诗歌,哦!我为中国诗歌感到悲哀!不过我想此举之后,作为诗人的骆英也许会对诗坛产生一定的影响。诗歌是高雅的心情诉说,是生活的海洋孕育的珍珠,要说人们都不喜欢诗,也许是我们的诗歌没有表达人们的心声,也许有这样的因素。”


  我从她给自己取的网名就知道这个女孩也在坚守一种诗意。所以,她的反思角度主要在于诗人自己。我们是否真的表达了诗意呢,要人们喜欢,首先要诗人进行准确的表达。


  “狮子”读者说:诗歌是过去的,但更是未来的,向诗歌致敬!


  这应该也是一个诗人,至少是爱好者,对诗歌一直充满着希望。


  另一个叫做“孔子的学生”的说:“没有诗意的人生是枯燥的!”与前面那位一样,是一个坚守诗意的人。


  转载了我的文章的小女孩涟漪的网站上的一个叫做“虚掩的门”的读者更是精彩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为坚守灵魂高地的人击掌!我相信真正的诗人会用自己的诗歌作品,捍卫诗歌的神圣!诗歌不需要‘扶贫’,需要的是诗人的血总是热的,爱总是真的,情总是痴的。对于那些糟蹋诗歌的‘伪诗人’,最好是饿死他们!”


  这是为了坚守诗意而持不同“政见”者。强调诗歌之是否繁荣与经济无关,取决于诗人的人格、心态。还有类似的观点,一个叫做牙可石的天――好拗口的网名――的读者对此更是做了深入分析:


  “诗歌的没落,是不是就是社会的堕落?是不是文化的贫瘠?是不是国人心灵的漠然与枯涩?是不是就是物质弥漫的废墟?恐怕不能这么偏激地把诗歌的没落与当下社会的现实完全划一个线性曲线。这其中究竟是好是坏,也不是短短的几十年的时光可以评判的。
  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既然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对于诗歌的没落,为什么单单就那么群情激愤呢?
  少几个诗人不是什么坏事。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在进步,在发展。因为往往痛苦中能够酝酿伟大的作品。少了这些伟大的作品,也许世界上多了一些幸福的普通人。
  物极必反。有人惦记着诗歌,把诗歌看得什么似的。有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有人淡忘了诗歌,把现实的生活看得更可贵,也是一种滋润的活法。少一些无病呻吟,少一些痛加贬责,少一些盲目跟风,少一些顶礼膜拜,少一些哗众取宠。还是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吧。把日子过好了比写一首诗歌更诗歌。”


  这是一种更加在意诗歌的态度,在很多人甚至懒于关注这个话题,看见诗歌两个字就会把目光移开的时候,这位读者如此认真的分析,难道不是最好的关注。要是内心不再拥有诗歌情节,摒弃了任何的诗意的人会写出这样的文字来为诗歌说话吗?!


  当然,有些读者用一种近乎激愤的方式,其实也是因为社会的行为与内心的诗意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冲突,所以才会说:


  “这也叫诗?
  靠诗歌养活自己是可耻的
  真正的诗人带着苦难的荆棘圈
  今天诗歌的没落
  是因为从海子以后中国已经没有诗人了
  …………
  只有这些人知道让精神的马永远奔跑在生命的路上,没有终点!”

 

这位读者一定是一个诗歌的铁杆爱好者,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特殊标准。但是,话说回来,海子的诗歌是非常美,写得深邃、神圣、动人……引领了一代读者的审美观,也影响了一代写诗的人。创造了一个最伟大的意象“麦地”,至今仍然有很多写诗的人一直因为受到影响,中了海子麦地的魔法而无法脱身出来。这是诗人的幸福,但是也是诗歌的不幸。诗意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未必局限在某块麦地里。
再说了,诗人海子是一个真正为诗歌而奉献生命的捐躯者,比黄怒波捐点钱厉害多了,在生命和金钱面前,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对生命给予更多的崇敬。尤其是,海子,为了诗歌……


  但是我再想,要是海子能继续好好的活着,好好的写着,应该是能够写出更多的优秀作品的。而且,他一样会在自己本来的基础上不断超越,为人类,为读者奉献更多……


  这正是我所看到的黄怒波捐款诗歌的其中一个意义。


  所以,我仍然希望,这个行动本身除了作为骆英的诗人寻求一种精神自救的方式,用这样一种可能会引起种种误解的方式来对诗歌进行救赎。我个人以为,更重要的还是希望唤起更多人对心灵的关注。
因为诗歌与心灵有关。


  心灵的正常成长和健康表达与生活状态有关,生活状态的好坏与经济收入有关。


  黄怒波将神圣的诗歌与一直被认为俗气的金钱联系在一起,而且制造出一个让人几乎不可思议的例子,不知道他的原始想法,我的意见是拯救诗歌必先拯救诗人。


  诗人在良好的状态中会写出更优秀的诗歌。
而在这个经济挂帅的社会,拯救诗人就要提高诗人的社会地位,改善诗人的经济状况,要改善经济状况就要先改变诗人的思维模式。


  不是不关注诗歌,是必须先关注生存,先关注生活。一切诗意都建立在肌体健康存在的基础之上。


  所以,我高兴的是,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关注诗歌。


  我始终相信,这种关注并非独立的对这个事件本身的关注,是在关注这个世界的价值观的走向。也是对每个人自身生活品质和命运的关注。


  因为,人的一生可以选择,可以是诗意盎然的一生,也可以是枯燥乏味的一生。


  而这一切,就在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自己持续的建设和改善之中!


  为所有的关注者鼓掌,为诗歌的未来鼓掌!

 

                               2006年1月24日星期二  2:33  昆明

 

即刻阅读:《坚守诗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