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 起 张 大 千
● 董桄福
我辈福薄,未能亲睹张大千先生丰神,他已于1983年4月2日在台湾的“摩耶精舍”起程仙去,进入大超脱境了。想起来未免撼动心肝,泪起涌泉……要不是先生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了另一种趋向永恒的“生”,我们将悲戚戚无奈其何了。
幸好,眼前有一张先生白髯隆额,专心读帖的照片,有一部记写先生生平的书(《梅丘生死摩耶梦》),翻开来就可领略他灵魂的热度,感悟他的艺术中滚烫的燃点。甚至,可洞见那颗痴迷、执着、透彻、无悔的心……
大千先生是真正的艺术巨匠,有浪漫的艺术生涯,也有传奇的风流轶事:或削发做僧,或恋红粉知遇、或在敦煌面壁、或与毕加索谈艺……典型艺术家的人生苦旅,酸涩、甜腻、麻辣,大千先生都偿过了。倒是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艺术家”,或哗众取宠、或下海捞虾、或面黄肌瘦、或怪胡乱发,不禁感慨于先生年轻时“指点江山,笑傲王侯”的那一幕又一幕。当时,尚不知名的大千和朋友印湖就大才子袁子才懂不懂“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道理激烈论辩,双方各执己见,展露自己的人生观点——
“话虽如此,也先要有千金可散才行”。 印湖劝他。
“何以见得?我看他那一套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大千像现在看见个体户玩钱就想下海弄潮的“艺术家”一样不服气。
“他很会弄钱;而且有弄钱的机会。”印湖说:“你呢,花钱的本事,倒是一等……谈到弄钱,你没有那个本事,也没有那种机会。”
这样精彩的一段对白颇值得我们联系现实进行思索。大千先生虽然也在后来的日子里“弄了钱”,但都用到艺术上去了,特别是几次去敦煌面壁摹画,买画藏画,真正为艺术而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现在呢?艺术家中不乏全身心投入的人,不过总是很少了。大量的人放弃创作去作所谓“儒商”,至少做画匠,画画广告,画画卡通人物,以此摆脱自古艺术家的穷命……让人倍感悲伤的是,人一富,艺术味就淡了,甚至消失了。
记得梵·高说过:谁跟贫穷在一起就是跟高尚在一起,跟艺术在一起。我并不主张艺术家都保持“穷困的操守”,但我很想了解画广告嫌了大钱的人拿钱怎么用?!
想起张大千,不选艺术则任由他去,既选艺术就一生恋着,无怨无悔。无论困乏无白水可咽、也无论富庶有万两黄金。身为艺术中人则忠于艺术之事,真正的“贫不移而富不淫”,其行可奖,其情可嘉。
我们记得,张大千先生临终前都还在作画,像西方艺术界的许多大师一样。虽“源于尘土而归于尘土”,其灿烂的生命过程却一直放射着艺术的永恒光泽,这一点无疑可以作为现代人的楷模,作为“有机会”舍弃艺术而去大嫌其钱的“艺术家”的警策,以此重建自己的人生艺术殿堂,让仅有一次的生命能与艺术相携创造终极的价值,走向终极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