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独立,我快乐!

(2008-11-19 21:59:56)
标签:

两岁3个月

新爱婴

独立

快乐

育儿

分类: 莘莘学子
我独立,我快乐!

    话说童上早教已经是第二个月了。用童爸的话说就是没见有什么长进,好像就跟老师学会了几句话“铺工作毯”、“取教具”什么的,另外学会了《唱名字》《蜗牛和黄鹂鸟》这样几首歌。不过最近的这两次课让我看到了孩子巨大的进步,看到了一个独立的儿子!

    11月7号这天是早教的日子,只有我自己带他去,恰巧那天童妈身体不适,需要卫生用品,刚好可以在早教对面的银座商城的超市购买,而那天全天都要童妈自己带孩子,熟悉童的人都知道,如果带童去银座商场那童就会没完没了地坐电梯,去五楼儿童世界画画,去快餐吃饭……等等一系列的内容,上完早教再进行这些就会影响童中午休息,童妈自己也实在是力不从心。可是童妈的东西又不能耽搁,必须买,走在路上童妈就想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童自己上课,童妈利用这个时间去超市快速购买。

    于是经过公交车上一小时的思索,童妈决定和童商量自己上课,到了早教中心,离开课还有一段时间,看着童在大厅里玩儿的高兴,我就凑上前去和他商量,童毫不犹豫地就把我回绝了。我无奈的摇了摇头,到了上课的时间,我到教室里再次和童商量,没想到同样的问话得到了童不同的回答,“行!你走吧!”我一阵窃喜,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在交待了老师我会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回到教室之后,我就离开了。回头偷偷看看孩子,丝毫没有顾及我的意思,一门心思在和老师一起玩儿玩具。我虽有过把童放到办公室江老师那里,然后去办事的经历,但是还是不敢确定童这次会不会着急找我,尤其是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陪伴,而且童和江老师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新爱婴。我一路小跑到了超市,以最快的速度买了东西,然后气喘吁吁跑回新爱婴,一进大厅,老师就和我说,别着急,没听见孩子哭。我略微放心了,悄悄推开教室的门,看到几个孩子在游戏,杜老师告诉我,童很乖,没找妈妈。我走到童跟前,说:“我回来了!”童看看我,很自然的“嗯”了一声就继续他的游戏了。之后我加入到他们的游戏中,愉快的上完了剩下的课程。

    回到家里,我在姥姥姥爷、童爸面前郑重其事的夸奖了童独立上课的事情,童很高兴,对我说:“我很棒吧?!”这时,我就想,我该鼓励孩子以后的课程都自己上。在给新爱婴通了电话之后,得知早教中心最希望2岁3个月的孩子自己上课,而童现在刚好2岁3个月。

    11月14日,又是早教,这次我要去带学生实习,我就交待童姥爷带童去上课,并告诉他让童自己上。去上课那天我把童送到教室,在公交车上我和童商量让他自己上课,童很自信的告诉我:“没有问题,我自己能行!”他还没到上课的时间我就离开了早教中心,路上还是有些担心童,怕他不愿意自己上课,或者是要找妈妈。于是一路上就不停的发短信询问上课情况,每次收到姥爷的回复都是:“我还在外面,里面的情况不知道,没听到童哭闹的声音。”一个多小时后,姥爷给我打电话说,“下课了,童很好,老师说比你带去上课还听话,上的很好,现在在大厅玩儿呢,没找你!”回到家,我问童自己上课好不好,童很自豪的告诉我:“很好!老师都表扬我了!我很棒!”这时,我突然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独立带给他的快乐和自信!

    我高兴极了,我给童上早教的目的终于基本达到了,我从不企图早教中心能教会孩子什么知识,只求在早教中心能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和精神,为明年的幼儿园做准备。

    最近细细想来,其实让孩子独立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关键在家长如何的引导,我们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我们对他们总是呵护多多,很多事情都为他们包办了,如果这次没有我急需去超市的情况,我也许不会考虑到让孩子自己上课,日常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其实孩子能自己独立完成,是我们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

所以我想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至关重要。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的不象样到做的井井有条,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记得一个教育学家的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独立性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他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觉等等,家长可参与但少加干预,给孩子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在活动过程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的小事,进行独立性的培养,提供锻炼他们独立性的机会。真正让孩子体会:“我独立,我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