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

标签:
文化 |
分类: 思想文化 |
《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美】克林斯·布鲁克斯著,郭乙瑶、王楠、姜小卫等译,陈永国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版,35.00元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新批评”在文学理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新批评”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在英国,以I.A.理查兹、威廉·燕卜荪、F.R.利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兰塞姆、布鲁克斯、艾伦·退特、罗伯特·沃伦、W.K.维姆萨特、R.P.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兰塞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文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概念:作品本体论、有机整体论、张力、反讽和细读法等。新批评决定性地把形式主义批评从反理性主义推向理性主义方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反理性主义,努力探索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新批评派的形成是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形式主义学院化的重要一步,以至在四五十年代全盛时期被视为“现代批评”。但囿于形式主义批评的局限,新批评固守批评本体论立场,把文学批评由先前的外部研究完全引到了另一个极端,专注文本和语言的内部研究,从而忽视了文学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天然关系,暴露它的偏执与片面性。同时,新批评派的批评实践注重单一作品的研究,并视之为一个独立自足的封闭世界,从而忽视了作品与作家的联系,作品与其他作品的联系,作品与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孤立地研究个别作品,不仅割断了作品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联系,还破坏了文学研究的整体性,既不利于对文学进程的观察、文学规律的总结,也不利于文学创作的实践。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得势,新批评便走向衰落。
本书作者克林斯·布鲁克斯是20世纪美国深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新批评”派的重要成员之一。《精致的瓮》是布鲁克斯最为知名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美国“新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作。在本书中,布鲁克斯精心选择了邓恩的《成圣》、格雷的《墓畔哀歌》、华兹华斯的《不朽颂》、济慈的《希腊古瓮颂》、叶芝的《在学童中间》等十首诗,以专章的篇幅用悖论、反讽、含混、意向等理论加以详细剖析,从而得出了影响甚广的结论:分析一首诗应该以“结构”为本体,而不是以“内容”或“题材”为本体,这样就十分鲜明地强调了文学批评中文本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布鲁克斯在这里精彩展示的文本细读与分析法,也代表了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一种强有力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