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弃的老315国道南八仙段。相比于在戈壁边沿躲躲闪闪、景色单调的新315国道,老315国道从863公里处到一里坪路段景色要壮美得多。】
大柴旦、冷湖、花土沟三大连片的雅丹分布区构成了柴达木这个中国甚至是地球上最大的雅丹群。其中大柴旦雅丹总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约占柴达木雅丹地貌群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南八仙雅丹即为大柴旦分布区的一部分。
柴达木盆地的大部分地名都是由蒙古语音译而来,如“柴达木”意为“盐泽”,“德令哈”意为“广阔的原野”,“茫崖”意为“前额”,还有小部分地名则以当地某种自然特点直白命名,如“冷湖”、“花土沟”等。而“南八仙”这个与当地风格迥异,明显带有汉地色彩的地名,其来历缘于一个凄美的传说:
———1955年夏天,沉寂的柴达木迎来了第一批开发者,地质队员的脚步声震醒了亘古荒凉的土地。来自南方的八位女地质队员,为寻找石油资源来到了大柴旦和冷湖之间的一片风蚀土林群。有一天,她们和往常一样,在迷宫般的残丘中跋涉测量,孰料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迅即笼罩了荒漠。由于岩土富含铁质,地磁强大,罗盘失灵,仅有的标志怎么也找不见了,导致无法辨别方向而迷路,饥饿、寒冷、风沙让她们受尽了煎熬。直到半年后,人们才发现三具身下压着测量图和地质包的女尸,其他尸骨迄今未见。为了纪念她们,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做“南八仙”。
对于这个传说,我向“红尘”询问过真假。因为我觉得八个女地质队员同时遇难之事绝对非同小可,柴达木史志上应该留下详尽的文字记载,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还应该树立一座烈士纪念碑,碑上应该写明姓甚名谁。遗憾的是,“红尘”告诉我们,这些都没有,在柴达木盆地各种资料和现今的网络上,它一直只能作为一个传说存在。
后来发现,早有较真之人调查并弄清了这个问题:1954年,时任石油管理总局局长的康世恩带领一大批中外专家来柴达木盆地考察,其中一个是著名石油地质专家、西北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王尚文。有一天,王总和柴达木地质大队郝清江大队长到了冷湖与大柴旦之间那一大片雅丹地貌区。因为这个地区北面比较平缓,南面的地质轴比较高,其中八个土丘比较险峻,远远看去就像八仙过海,所以王尚文就给它起名“南八仙”。
原来“南八仙”的地名是这么来的。八个南方来的女地质队员在此遇难,先是人云亦云,接着是文人写诗作文,不断扩大传播和影响,最终定格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南八仙传说”。虽然事情的真相远不如传说来得动人,但是在这荒凉寂寞的大漠戈壁,人们还是愿意相信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并且还与女性有关,这样才能为这单调枯寂之地增加些诗意和浪漫,以慰藉空旷干涸的心灵。
南八仙深处大柴旦、冷湖雅丹群腹地,周边分布着古城丘、北陵丘、沙海雅丹、水鸭子墩、俄博梁等数不清的雅丹群。这个区域,是柴达木体量最大、形态最丰富、地貌最多样的雅丹分布区。可以想象,当年那些进入南八仙的地质队员的艰难处境。面对这些密密麻麻犹如迷宫的雅丹土林,他们的心态应该是无奈甚至是仇视的。因为无数的土林不仅阻碍作业队伍的前进,还每每使地质队员们陷入险境。
时过境迁,现如今S314、S210两条省道在此穿过,从大柴旦、冷湖和东台吉乃尔湖三个方向都可轻而易举进入南八仙。但是,风景总在险要处,废弃的老315国道曾经在南八仙雅丹丛中蜿蜒盘桓,315国道改线后渐渐被世人遗忘,现在大部被流沙湮没,除了偶尔的几个探险者几乎没有人行走。这是一条充满风险的历史追寻之路,也是一条没有丝毫烟火气的凄美之路。
——孤独、静寂、苍凉!

【S210省道穿行在雅丹群中。】

【路边登高远望,规模宏大的雅丹群如旱海中的鲸阵,令人震撼。】

【我们从S210省道的某个地方脱离主路,开始进入南八仙雅丹群。】

【一进入雅丹群,密集的土林扑面而来,分不清东南西北,只能依靠经验丰富的领队行进。】

【茫茫瀚海,满目黄色,寸草不生,静寂荒凉。】

【只有通过无人机的视角才能看见如此壮观的场景。】

【南八仙雅丹相对单调,大部分为鲸背型雅丹。】

【褐色雅丹。】

【沙海雅丹。】

【进入老315国道南八仙路段后,漫漫黄沙越来越多。】

【道路几乎被黄沙湮没,隐隐约约的车辙印是我们留下的。】

【漫漫黄沙中已经没有一丝人为痕迹。】

【老315国道就从这铺满黄沙的雅丹丛中穿过。】

【左边的老315国道上布满一道道沙梁,要想顺利穿越这条道路,硬派越野是标配。由于准备不足,我们也只行进了几十公里。】

【这条路最大的风险是陷车,加上没有手机信号,求救无门,后果难以预料,单车进入风险极大。返程的时候我们就遇见一台车动弹不得。】

【好在我们有一台车带了钢丝绳,把遇险车拖了出来。司机千恩万谢的,不然他得步行十多公里到有信号的地方打电话求救。】

【茫茫戈壁黄沙中,不知道什么动物的骨头被风吹得露出了地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