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FONT-SIZE: 15pt; FONT-WEIGHT: bold;
mso-spacerun:
'yes'">重走古驿道>之四
按:井陉古驿道横穿太行,是进出太行、沟通冀晋的交通要道,历史悠久,据2000年8月国际古迹理事会世界遗产协调官员亨利·克利尔博士考察后认为,现存井陉古驿道比罗马古道还要早100多年。井陉古驿道是一部“史书”,古驿道沿途历史文化深厚,散布者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记录和见证了石家庄历史的久远和演变;它是一具“化石”,为我们探溯石家庄的历史和文明提供了物证。重走古驿道,志在于进一步展现古驿道的历史风貌,反映古道历史沧桑,展示古道时代变迁和今日风貌,彰显当地文化形象。
井陉古驿道沿途遗迹(二)
南道
亮子岭
由鹿泉入井陉的第一道天险,山势险峻,道路崎岖。岭东有阁,青石砌筑拱券洞式台基,阁上原有庙。券上嵌石匾,上书“陉山界地 乾隆丁丑夏创立”。驿道在阁下通过。西边亦有阁。从岭到村边,留有353米长的驿道痕迹,间隔二三十米,打有横向石板以防滑。有护墙。驿道下段北侧有嵌在墙内的石碑,为光绪二十二年重修驿道碑记。
下安
驿道从下安穿村而过。驿道旁有古刹一座,坐北朝南,前有古泉水井一眼,水长流不息。二进院,正殿单檐硬山砖木结构,琉璃脊顶,有配殿,两边建有钟鼓楼。大门洞为劵式,嵌石匾,上书“福泉古刹”,落款“大清道光叁十年岁次庚戌仲夏春日吉旦”。门洞上有单檐歇山顶楼。院内有陀罗尼经幢,已残破。墙上嵌有大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县令周尚亲革除驿道杂派碑刻。
上安
村东西各有阁。东阁上建有庙,名“碧霞阁”,阁东石劵上嵌横向石匾,上书“西通秦晋”。驿道从阁下穿过。西阁的阁劵西面嵌石匾,书“关帝庙”、“全神阁”。驿道穿阁而过,阁西有车辙痕迹。旁有关帝庙。上安东、上安西各有建于清雍正“恩赐韩敬之妻许氏坊”和“旌表邑庠增广生员王壁之妻刘氏坊”的贞节石牌坊。
白石岭(东天门)(另文)
微水
现为井陉县政府所在地。有古驿街一条,驿道旁有古槐两棵。
为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之战”韩信破赵军处,有“汉淮阴侯设背水阵处”石碑。北坡岭有商文化遗址。
横口
横口地处绵河、甘陶河交汇处,为交通要道,素有“燕晋通衢”之称。昔日店铺林立,是井陉五大集镇之一。现分为南、北横口两村。
古驿道从北横口村中穿过,为驿道腰站,设有换马店。有东、西驿道阁,驿道穿阁而过。东阁拱券洞式台基,台基上建筑已残破。拱券上两边嵌有横向石匾,上书“畿辅通衢”、“北拱京都”。西阁为清乾隆年间建的观音阁,也是拱券洞式台基,硬山砖木结构。
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横口解元府,位于北横口古驿道东侧,为清代乾隆年间武解元李志元的府第。府宅分为南、北两大片,北片有东、西、中三处院落。府第有房屋百余间,占据北横口十字街东部大半。解元府中院西侧有寺院兴善寺,村中十字街有三间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一座,为李府家眷在正月元宵节看社火和二月十九老母庙会观景而建。解元府西南有戏台一座,戏台东专为李府家眷建看戏楼。北横口大街东侧还有侯氏节孝牌坊,为解元李志元母亲侯氏而建。建于乾隆五十年,为木结构,高约5.60米,宽2.20米。
在南横口,有古民居马家大院。在南横口旧街道南北两侧,存有较完整的清代民居院落两处,即清代咸丰、同治间横口士绅马席珍、马贡珍兄弟的宅第。分南北两院,青砖灰瓦,独具风格。
这里还是国保单位井陉窑的窑址之一,位于绵河与甘陶河交汇处的南横口临河黄土台地。瓷器生产是这一带的传统产业。
北张村
村东阁,阁拱券洞式台基,硬山前带廊,阁西两侧有供上下的台阶,驿道从阁下穿过。
郝西河
村北有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的“玉皇阁”,青石砌筑拱券洞式台基,两边石券上嵌有横向石匾,上书“北拱神京”、“逸地能良”。驿道从阁下通过。
三家店
驿道穿村而过,道旁有两棵古槐,村中有驿道车辙痕迹。
乏驴岭
井陉古驿道还有两条重要支线,北路由旧城关(天长)向北,经石桥头到威州,再经孙庄、防口抵平山;西路,由天长经蔡庄、乏驴岭、南峪、地都至娘子关。乏驴岭为著名险隘。有百花栈道遗迹,和宋代摩崖石刻。石刻位于现乏驴岭水电站西绵曼河右岸悬崖上,内容为承天军军民募捐修木壁道。在村南700米的百花山主峰下,有明代平治年间百花道路碑,为研究古驿道提供了资料。
(资料来源:《石家庄历史文化精华》、《石家庄历史文化百题》、《井陉县志》、《井陉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