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片(一)76、宋代影青釉高足杯残件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收藏:瓷片(一)山东出土 |
http://s1/mw690/001AfvkOzy74huFbtFm30&690
这件残件让人注目的首先是底足,这么高而细的底足是我的藏品中少有的。瓷片从下而上越来越薄,估计到杯沿已经非常薄。可惜没有杯沿的残留。
http://s12/mw690/001AfvkOzy74huUVBeb3b&690
查资料得知: 影青釉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是对宋代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名称。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釉。
http://s1/mw690/001AfvkOzy74hv3qvmwb0&690
底足中央部分的锈斑让我又一次想起了糊米底。 糊米底的特征就是:瓷器底面无釉处出现糊米状的铁锈色斑点。原因是垫烧的窑具和窑床所垫的沙含铁较多,在高温下氧化而变成深色附于器底。铁锈色斑点形状有成片的、有块状的,也有呈点状的。
据资料介绍:瓷器的“糊米底
”现象,大家最熟悉的是明成化的“糊米底”。但这种现象并不是成化时独有的,在宋代影青中就有发现。元青花中也长能见到,一直到宣德都偶有发现。成化时大量出现。不同时期,表象有所不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瓷器的胎中或垫料中铁元素含量高所致。这和当时的生产工艺水平有关,当时对瓷土的淘洗不是很精,垫料的选择也不是很精。这才使“糊米底”现象偶有出现。成化后基本消失。这种现象虽然是一种缺陷,但却使我们鉴定时有了一定的依据。
请博友老师们各抒己见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前一篇:(农妇日记2)丰收的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