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片(一)76、宋代影青釉高足杯残件

(2016-08-24 13:30: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收藏:瓷片(一)山东出土
    前言:瓷片(一)中收集的瓷片,基本来自弟弟的赠送。瓷片的发现地——黄河以北的山东聊城、阳谷一带。这都是弟弟退休后亲手挖掘出来的,弥足珍贵。现整理出来作为标本收藏,同时发博请博友鉴赏交流。谢谢博友老师们不吝赐教。



    发一件高足杯残件上来请大家鉴赏。弟弟说这属于影青釉。是七八年前弟弟在老家山东阳谷一中修建操场取土的一个大坑里发现的。大坑挖到一米多就看到许多瓷片,其中有不少很薄的瓷片还有铜钱,可惜当年没有引起重视,那些很薄的瓷片没有注意收集。现在连影子也找不到了。遗憾!
http://s1/mw690/001AfvkOzy74huFbtFm30&690
    这件残件让人注目的首先是底足,这么高而细的底足是我的藏品中少有的。瓷片从下而上越来越薄,估计到杯沿已经非常薄。可惜没有杯沿的残留。

http://s12/mw690/001AfvkOzy74huUVBeb3b&690
    查资料得知:影青釉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是对宋代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名称。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釉。



http://s1/mw690/001AfvkOzy74hv3qvmwb0&690
   底足中央部分的锈斑让我又一次想起了糊米底。 糊米底的特征就是:瓷器底面无釉处出现糊米状的铁锈色斑点。原因是垫烧的窑具和窑床所垫的沙含铁较多,在高温下氧化而变成深色附于器底。铁锈色斑点形状有成片的、有块状的,也有呈点状的。
   据资料介绍:瓷器的“糊米底 ”现象,大家最熟悉的是明成化的“糊米底”。但这种现象并不是成化时独有的,在宋代影青中就有发现。元青花中也长能见到,一直到宣德都偶有发现。成化时大量出现。不同时期,表象有所不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瓷器的胎中或垫料中铁元素含量高所致。这和当时的生产工艺水平有关,当时对瓷土的淘洗不是很精,垫料的选择也不是很精。这才使“糊米底”现象偶有出现。成化后基本消失。这种现象虽然是一种缺陷,但却使我们鉴定时有了一定的依据。             
    毕竟见过的影青瓷太少,仅凭我看到的零星资料还不能准确判断出这件影青高足杯残件的年代。
http://s7/mw690/001AfvkOzy74hv5CHpY76&690
    打灯光可以清晰映照出影青瓷的暗刻花纹,非常漂亮!
请博友老师们各抒己见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附博友老师们的鉴赏看法:
    东乡老师:对古窑不是很懂,根据底特征这个应该是宋代影青。
     Hunter_猎人老师:很漂亮的影青釉,從高足與施釉看,我猜北宋湖田窯。
    红色背景_92819 老师:刻花和釉色真漂亮,美好这种高足的器型我见过很多清代的,宋代的感觉不这么做,听专家的见解。
   老方507老师:这个影青标本很好,看上去器型规整,胎质洁白细薄,釉水肥厚,积釉处蓝如湖水;  刻花装饰线条流畅、很灵活;显得格外高贵、雅洁。俺没有接触过影青瓷,欣赏学习了。很难得啊!
    残陶碎玉斋主老师:很珍贵的标本!
    古皋拾遗老师:标准的宋代影青划花高足碗!
      水源木本老师:南宋湖田窑,典型的影青瓷,糊米底,这种是高圈足,还有4-5公分高的高足。
    又:您说的薄胎瓷片,没有收集真是可惜,从您的描述来看,应该是脱胎或者是半脱胎的影青,应该也是湖田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