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类(11)一枚宋元无釉白瓷围棋子

分类: 我的收藏:瓷器 |
http://s7/mw690/001AfvkOzy7313GMwx806&690
这件藏品的发现地和前面提到的疑似陶陀螺出自同一个地方——山东聊城九州洼(也称旧州洼)。这一带曾是古聊城旧址,五代十国时期黄河决口,整个旧城被洪水淹没,后成为一片田野。直到近两年开挖公路,才把两米多深的红色淤泥挖开,尘封的历史遗物陆续重见天日。和那件陶器一样,如果它来自尘封的淤泥之中,它也应该是五代十国或者更早的东西;如果来自淤泥之上的地面,年代不得而知。等待行家们的解读。
这件东西看上去像是一片大钙片,这是A面。由于年代久远,可以看到明显的磨损痕迹。隐约可以看到模糊不清的文字或是纹饰。
http://s4/mw690/001AfvkOzy7313INVIf33&690
这是B面,两面都有明显的磨损痕迹。都很平滑。但是什么材质看不准。陶?瓷?骨?似乎都不像是;玉石?鸡骨白?放在玻璃桌子上摆弄,如珠落玉盘,铿然有声,清脆悦耳,说明材质还非常坚密。(弄不清材质,先归入杂项类吧。)
第一阶段是先秦至唐朝。这一阶段围棋子的特征有二:一,质地主要是石子;二,形状以扁圆形、两面鼓为主。(见图一)
第二阶段,北宋至明末。这一阶段围棋子的特征也有二:一,质地主要是陶、瓷;二,形状以两面平的扁圆形为主。
图三、来自(吴越文化的博客《中国古代围棋子演变简史》(转载)
瓷质围棋子烧成温度要比陶质围棋子高得多,所以也就需要有较专业的窑炉工场,才能生产。宋代瓷嚣生产水平的发达,使瓷质黑白围棋子的生产成为容易的事,从而才有可能全面取代石质围棋子的地位。从出土的实物看,宋元时期的瓷质围棋子有无釉和有釉两种。无釉瓷子的生产技术相当成熟,主要表现在成品已能达到最理想的黑白分明效果。(见图四)有釉瓷子则是以褐釉、白釉来分别双方的,虽不如无釉瓷子那样对比鲜明,却别有一种高贵优雅的气质,从而受人喜爱。(见图五)
陶、瓷围棋子的流行,一开始对围棋子的形状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因为人们的观念里已经认可了围棋子两面鼓的形象。所以在宋、辽,甚至更迟,出土的两面鼓的围棋子仍屡见不鲜。但从总体上看,两面平的围棋子在宋、元、明时期,还是潜移默化地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为什么呢?显然,这也是陶瓷产品制作工艺的特点在起作用。同样一团泥,做成两面平的棋子,显然要比做成两面鼓的棋子简单方便,工匠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意无意地舍繁就简,就将汉唐围棋子两面鼓的形状逐渐做成了双面平形状。
宋代人还有一个特点是喜欢在瓷质棋子上印花纹以作装饰。这可能是受当时瓷器生产好用刻划花纹的影响。围棋子上的花纹图案主要有双鸟纹和牡丹纹两大类,寓意是富贵和幽闲。这是宋代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的共同喜好。模印花纹对围棋子形状朝两面平方向转变,也有推动作用。(见图六)
两面平一旦成了围棋子的主流形状,又引导着这时期许多用石料、贝壳等材料磨制而成的围棋子,也随大流采用了两面平的形状。
http://s6/mw690/001AfvkOzy734h8Jtul45&690
第三阶段,明末至现在。这一阶段围棋子的特征同样有二:一,质地主要是玻璃;二,形状以下平上鼓形为主。
图六、来自(吴越文化的博客《中国古代围棋子演变简史》(转载)
前一篇:(农妇日记1)菜园小景
后一篇:(农妇日记2)丰收的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