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器类(11)一枚宋元无釉白瓷围棋子

(2016-07-05 17:14:37)
分类: 我的收藏:瓷器
   ( 经博友古皋拾遗老师指点,把此藏品归入瓷器类)



    今天发一枚古代棋子上来,请大家鉴赏。其实说是棋子只是推测,棋子前面应加上“疑似”两字,因为还不能确定就是古代棋子,特请见多识广的博友老师们帮助鉴定一下。
http://s7/mw690/001AfvkOzy7313GMwx806&690
    这件藏品的发现地和前面提到的疑似陶陀螺出自同一个地方——山东聊城九州洼(也称旧州洼)。这一带曾是古聊城旧址,五代十国时期黄河决口,整个旧城被洪水淹没,后成为一片田野。直到近两年开挖公路,才把两米多深的红色淤泥挖开,尘封的历史遗物陆续重见天日。和那件陶器一样,如果它来自尘封的淤泥之中,它也应该是五代十国或者更早的东西;如果来自淤泥之上的地面,年代不得而知。等待行家们的解读。
    这件东西看上去像是一片大钙片,这是A面。由于年代久远,可以看到明显的磨损痕迹。隐约可以看到模糊不清的文字或是纹饰。

http://s4/mw690/001AfvkOzy7313INVIf33&690
    这是B面,两面都有明显的磨损痕迹。都很平滑。但是什么材质看不准。陶?瓷?骨?似乎都不像是;玉石?鸡骨白?放在玻璃桌子上摆弄,如珠落玉盘,铿然有声,清脆悦耳,说明材质还非常坚密。(弄不清材质,先归入杂项类吧。)

http://s6/mw690/001AfvkOzy7313KLamh55&690
看边缘部分也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很有年代感沧桑感。
    
    请博友老师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鉴赏看法。期待听到大家的意见。谢谢。

    附博友老师们的鉴赏看法:
     古皋拾遗老师:磁州窑系素胎陶瓷,理当归入瓷器类。宋元时期围棋子!我有几十枚不同时期的古代围棋子,有空发博文给你欣赏!建议你看一下这篇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a85140100xqmf.html(吴越文化的博客《中国古代围棋子演变简史》(转载)
      老方4507老师:无釉瓷棋子,俺在潘家园的地摊上见到过,量很大,卖主说是元代的。很不错的标本。
      冷眼一凡老师:俺看着像“走之旁”的什么字!
      残陶碎玉斋主老师:没上釉的瓷围棋棋子,做得很规范,古人很聪明啊!
    Hunter_猎人老师:看对比,大概是22mm左右,典型的围棋子的直径....。材质看似定窑白瓷。欣赏了。
    写意磁州老师:不错,东西虽常见,老太太能把它写成一篇文章来研究学习,这才是收藏之道。像图中那样带花纹的,北方各地都有出土,大城市的古玩摊时有出现,而且不贵。
   小结:感谢博友老师们的鉴赏评论。老师们的意见比较一致:应该是宋元时期的无釉白瓷围棋子。看了古皋拾遗老师推荐的有关资料,脉络更加清晰:
    以下择要摘录(吴越文化的博客《中国古代围棋子演变简史》(转载)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学习参考。致谢作者。

    围棋是中国起源很早的传统游戏文化之一。它的玩法从草创到现在的样式,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作为围棋棋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围棋子,也有一个从简陋到精致的进化过程。大致来说,中国围棋子的演变历史可以划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秦至唐朝。这一阶段围棋子的特征有二:一,质地主要是石子;二,形状以扁圆形、两面鼓为主。(见图一)
http://s3/mw690/001AfvkOzy7342ynSYG32&690
图一、来自(吴越文化的博客《中国古代围棋子演变简史》(转载)

第二阶段,北宋至明末。这一阶段围棋子的特征也有二:一,质地主要是陶、瓷;二,形状以两面平的扁圆形为主。
    陶、瓷成为围棋子的主流材质,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们制作简便,形状可塑性强,对围棋在民间的普及意义重大。陶质围棋子出现的时代可能远在唐以前,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颜色差异不太鲜明,所以一直未能取代石质围棋子的地位。即使到了宋代,陶质围棋子的颜色主要仍以砖红、瓦灰为主,(见图二)不易做出如黑白那样颜色鲜明对立的棋子。当时的人们采用了一些办法来弥补这一缺陷。从出土实物看,其中一种办法是将一部分陶质棋子染上黑色或白色,以与另一部分陶质棋子相区分。(见图三)
http://s14/mw690/001AfvkOzy7343FHRMNfd&690
图二、来自(吴越文化的博客《中国古代围棋子演变简史》(转载)
图三、来自(吴越文化的博客《中国古代围棋子演变简史》(转载)
瓷质围棋子烧成温度要比陶质围棋子高得多,所以也就需要有较专业的窑炉工场,才能生产。宋代瓷嚣生产水平的发达,使瓷质黑白围棋子的生产成为容易的事,从而才有可能全面取代石质围棋子的地位。从出土的实物看,宋元时期的瓷质围棋子有无釉和有釉两种。无釉瓷子的生产技术相当成熟,主要表现在成品已能达到最理想的黑白分明效果。(见图四)有釉瓷子则是以褐釉、白釉来分别双方的,虽不如无釉瓷子那样对比鲜明,却别有一种高贵优雅的气质,从而受人喜爱。(见图五)
http://s5/mw690/001AfvkOzy734gHsLkgf4&690
图四、来自(吴越文化的博客《中国古代围棋子演变简史》(转载)

http://s11/mw690/001AfvkOzy734gJdJbA6a&690
图五、来自(吴越文化的博客《中国古代围棋子演变简史》(转载)

陶、瓷围棋子的流行,一开始对围棋子的形状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因为人们的观念里已经认可了围棋子两面鼓的形象。所以在宋、辽,甚至更迟,出土的两面鼓的围棋子仍屡见不鲜。但从总体上看,两面平的围棋子在宋、元、明时期,还是潜移默化地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为什么呢?显然,这也是陶瓷产品制作工艺的特点在起作用。同样一团泥,做成两面平的棋子,显然要比做成两面鼓的棋子简单方便,工匠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意无意地舍繁就简,就将汉唐围棋子两面鼓的形状逐渐做成了双面平形状。

宋代人还有一个特点是喜欢在瓷质棋子上印花纹以作装饰。这可能是受当时瓷器生产好用刻划花纹的影响。围棋子上的花纹图案主要有双鸟纹和牡丹纹两大类,寓意是富贵和幽闲。这是宋代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的共同喜好。模印花纹对围棋子形状朝两面平方向转变,也有推动作用。(见图六)

两面平一旦成了围棋子的主流形状,又引导着这时期许多用石料、贝壳等材料磨制而成的围棋子,也随大流采用了两面平的形状。
http://s6/mw690/001AfvkOzy734h8Jtul45&690
图六、来自(吴越文化的博客《中国古代围棋子演变简史》(转载)
    第三阶段,明末至现在。这一阶段围棋子的特征同样有二:一,质地主要是玻璃;二,形状以下平上鼓形为主。
http://s14/mw690/001AfvkOzy734D3RZLLad&690
图七、来自(吴越文化的博客《中国古代围棋子演变简史》(转载)

    玻璃围棋子最大的优点是比陶瓷围棋子更漂亮,而且随着工艺的改进,它的颜色、形状、大小、轻重、手感都越来越好,加上成本也不高,因而深受棋迷们的喜爱。于是玻璃很快成了制作围棋子的绝佳材料,并最终取代陶瓷围棋子。
    早期玻璃围棋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的颜色大多数并不是纯正的黑白色。从出土实物看,早期玻璃围棋子的颜色主要有蓝、绿、黄等色,这主要是玻璃原料不纯造成的。颜色难以控制,并没有阻挡住人们发展玻璃围棋子的热情。当时的玻璃工匠还曾经因势利导地专门生产以黄、绿为基本色的玻璃围棋子,这看起来也别有情趣。(见图八)这种黄、绿、蓝色的玻璃围棋子是如此之多,令我们不由地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代曾经有过一个流行彩色围棋子的时代!(见图九)
http://s16/mw690/001AfvkOzy734DDVbDV1f&690
图八、来自(吴越文化的博客《中国古代围棋子演变简史》(转载)

http://s10/mw690/001AfvkOzy734DFI9qV79&690
图九、来自(吴越文化的博客《中国古代围棋子演变简史》(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