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对话场合:《CEO说》创业社群微信群
对话时间:2015年4月11日
对话嘉宾:灵聚科技创始人 张胜
知名媒体人:李志磊、王盼盼、李小霞
《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书作者 姜洪军
嘉宾精彩观点速览:
十几年前那会儿,就有人说,在中关村,听说过叫认识,见过一面叫做熟悉,吃过一顿饭叫做铁哥们。
在信息量过大的时候和机会过多的时候,我们反过来要学会如何寻找到一个对自己来讲真正是机会的方面,去抓住它聚焦它,然后沉下心踏踏实实去做去研究。
几乎每天都会有炒股的朋友告诉我可以买这只可以买那只,其实我想,买哪只也许现在都可以,但也可能买哪只都不行,因为你去买什么什么有可能就该跌了。
创业需要耐得住寂寞,只有做出成绩了,这些别人嘴上的谈资会自动出现在你面前。资源和人脉只能在你自己做出好的基础后,才会发芽、开花。
其实机器人时代,人的价值会越大,懒虫除外……
北京创业氛围非常热烈,但是同时,我也觉得这种热烈的氛围对年轻人既是一种激励,也可能会过犹不及。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得到一些思想,但更多的是要去落实去做。
问:张总您好,首先请介绍下你们团队人员构架和目前在做的事吧!
张胜:对于创业团队,我们算大的,对于干人工智能这件事,我们团队算小的。目前一共10个人,而且是从2013年公司成立至今一直都稳定的。
问:雷军最初做小米不敢曝光,因为害怕失败了丢人,结果做得风生水起。李一男做电动车也低调了很久,最近才开始面向媒体。罗永浩做手机还没开始就在微博大肆宣扬,最后灾了个大跟头。请问你们灵聚科技为什么最近才开始为外人所知?
张胜:因为我自己做过媒体,所以我知道媒体宣传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自己还没有做出什么成果就开始把话说大了,那么对自己未来的宣传可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可能改变负面影响所消耗的能量需要成倍的增加。所以还是等自己踏踏实实做到有一定的基础了,然后再曝光,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而且,我也是超过40岁的人了,超过40岁的人不为自己的资源所发愁。我常跟大家开玩笑讲,可能有时候我们需要站出来大声说你看我穿的是班尼路、班尼路哦,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但是对于年过40岁的人来讲,我们不愁别人知道自己,怕的是知道你之后发现你是个忽悠,根本没干什么事情。这对于一个40岁的创业者来讲是致命的,可能根本就没翻盘的机会。
问:40岁创业往往容易大成,任正非、柳传志和雷军等人都是40岁(以后)开始创业,您也是40岁创业,您是如何看待创业成败?
张胜:失败了丢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的没头没脑。其实我觉得面子是别人给的,也是自己挣的。如果因为面子问题而畏首畏脚,那会导致更多的失败。用良好的心态和智慧去处理问题,构架事业,坦然面对结果。
问:你们目前做的人工智能和当下火热的微软Cortana、苹果Siri、Google Now以及科大讯飞的灵犀语音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你们的优势又在哪里?
张胜:和他们属于同一阵营,但又不完全一样。灵聚智能引擎一开始就是为机器人的大脑而设计的,一开始我们就确定了精准搜索和无屏化智能交互两个基本点。我们的最大优势就是为目前和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年做实用性的技术研发,那些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或者学术研究,我们都只是膜拜,而不会去跟着走。
问:雷军想在智能硬件领域复制多个“小米”,而刘强东最近也开始布局智能硬件,但智能硬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在于如何实现人机智能交互,而这恰恰就是你们灵聚目前在做的事。再考虑到李彦宏最近在两会提到的“中国大脑”计划,又与您做的事不谋而合。灵聚是怎么抓住这一风口的?
张胜:抓住这个风口其实也不能说完全是多么聪明,也有运气的成分。当然,也是根据我和合作伙伴多年的经验,其中我的一个合作伙伴也过了40岁,他积累了大量的前沿技术,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发现siri以及跟着siri一起火起来的相关语音助手为什么大家一直用不起来。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就发现了它的一些短板。
我们认为在未来两到三年,一定还会有新一波智能助手的机会,所以我们在分析了之前的产品之后,认为当前的搜索引擎技术和返回结果的这种方式已经趋于成熟,接下来应该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特点,是一个精准搜索的时代,所以我们首先第一个是确定了我要做精准搜索,第二个是在未来智能时代到来的时候不再需要依赖屏幕进行交互,更多的应该是解放人们的眼睛。
问:最近一两年,一些打着智能旗号的智能产品却不具备真正的智能,甚至标榜自己在做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 等等,但其实仍然停留在炒作概念阶段,要么做给领导看,要么做给投资人看,您觉得如何摆脱这种行业普遍的窘境?
张胜:这个窘境只靠灵聚是无法破局的,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一起来参与和提高产品质量。只有更多的X布斯加入进来,大家都对用户体验和产品品质有追求,智能产品的春天才会到来。
问:有人说,在北京吃饭时,邻桌都在谈谁谁融到上亿的钱,以及自己和雷军、沈南鹏有多熟。而在广州深圳,周围人都在谈产品、设计、封装等具体问题。您之前一直在北京,创业为什么选择了广州?您是怎么看待南北创业环境的差距?
张胜:我在《软件世界》杂志社时,每次办会议,无论是软件的还是游戏的,雷军都会亲自参加,我现在在想,如果能穿越回去,就赶紧抱紧大腿,哈哈。记得十几年前那会儿,就有人说,在中关村,听说过叫认识,见过一面叫做熟悉,吃过一顿饭叫做铁哥们。
问:既然没抱成雷军大腿,但终究是有过不少交集,请您讲讲您跟雷军的往事吧?比如当年的他是什么样,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张胜:其实我和雷军的年龄相差不大,也就差个两三岁吧,我还是很佩服他的。当年每次他见到我和我们集团领导的时候,他总会跟领导说一句“恩,张胜不错”!所以我后来在想,他老夸我不错,为啥我当初没抱他大腿呢?实际上每个人之间的交集总会有分分合合,都是缘分。大家在一起合作共事的缘分,大家在一起成为夫妻的缘分等等,这些东西七分天定三分人为吧!
问:有句话说,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您曾经担任过《软件世界》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赛迪网副总裁、《中国电脑教育报》副社长兼高级副总编辑等职,后来毅然投身到游戏行业,请您谈谈您在游戏行业的成败,以及对您现在做灵聚带来了那些经验和教训?
张胜:我在游戏行业里面其实没有成败一说,因为我在游戏行业一直都是处在游戏行业协会。我自己曾经也创办过杂志,然后后来去了赛迪集团做过高层管理,在整个过程中对我最大的一些帮助就是,如何选择合作伙伴来做成事情,另外就是对于现金流的把控。因为在做杂志社社长的时候,本身就要管理整个杂志社的所有事务,在这期间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把握现金流,怎么样来控制财务。所以我们这次创业到现在我们的财务状况一直把握得很好。
问:作为一位长者,也是办过杂志如今在做人工智能的连环创业者,请您讲讲您对年轻创业者有哪些忠告?
张胜:引用一句话,叫做“众人皆醉我独醒”。我前段时间回到中关村3W咖啡做了一个分享,也是我十多年来再一次回到中关村去做演讲。我感受到氛围非常热烈,但是同时,我也觉得这种热烈的氛围对年轻人既是一种激励,也可能会过犹不及。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得到一些思想,但更多的是要去落实去做。
我的一位老乡,他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年轻人。前不久我见到他的时候,他说他每周都在参加深圳的各种会议、论坛,去跟大家分享交流,我就问这两年来你的收获是什么?他说收获很多,但是又总结不出来。实际上我问他这个问题,是因为我通过跟他一段时间的交流之后发现,他的目标和焦点是散的。因为每一次活动的主题的焦点都不一样,这就是一个聚焦的问题。当信息量太大的时候人很难聚焦,总觉得什么都是机会,其实就变成什么都不是机会。所以我觉得在信息量过大的时候和机会过多的时候,我们反过来要学会如何寻找到一个对自己来讲真正是机会的方面,去抓住它聚焦它,然后沉下心踏踏实实去做去研究。否则的话,可能会被大家这种打了鸡血似的激情和每天多到让自己大脑爆炸了的信息所充满,最终会导致自己根本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其实就像现在的股票一样,几乎每天都会有朋友告诉我可以买这只可以买那只,其实我想,买哪只也许现在都可以,但也可能买哪只都不行,因为你去买什么什么有可能就该跌了。
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积极的付出实践和行动。这其实也不是我对年轻人的忠告,更多的是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我现在一直在团队里面开会做的事情就是减法,我们不要想的太多,想要去做太多的事情,我们可以在脑力风暴的时候发散思维去想,疯狂去想,不设边界去想,但是要决定干什么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落在一个点上。只有落到一个点上的时候,才有最大的压强,才会产生爆炸性的效果。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人脉和资源。大家可能每天通过微信积累人脉和资源,其实我想说的是,可能很多大家觉得很牛的人,其实在当年也就是我们的同事或者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甚至当年就是个平凡的人。这些人脉关系这些年也都没有断,其实也都可以联系得到,但是如果我今天没有做出一些成绩,我根本没有办法去跟他们谈大家能够在一起做什么事情,可能仅仅就是寒暄几句叙叙旧,仅此而已。创业需要耐得住寂寞,只有做出成绩了,这些别人嘴上的谈资会自动出现在你面前。资源和人脉只能在你自己做出好的基础后,才会发芽、开花。
问:关于创业方向选择,是根据市场空间大小研究一个方向,可能和自己的既有经验没多大关系,还是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市场空间也许不大的方向?第一类怕自己没有经验走弯路,第二类担心付出了市场不大也没多大意思,您怎么看?
张胜:关于创业,最好是要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就是一定要把自己过去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利用起来。如果完全抛弃的话,那就跟从头开始的学生没什么两样了。所以无论如何要去想,怎样寻找到一个既能够把自己过去积累的知识经验用起来,又跟未来的发展方向相符合,同时市场空间还比较大的领域。
关于创业合伙人,我自己在选择的时候,第一个是人品,其次才是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是他的品德很差,或者他很不具有智慧,这样大家会走不远的,迟早会因为交流沟通和一些认知,甚至是做出一些成绩的时候有外人过来掺和,都可能把团队拆散了。所以大家必须站在同一个层面上,大家能够阳谋,所谓“阳谋”,就是所有的话都摊在桌面上讲清楚,哪怕互相争吵也没有关系,但是团队彼此能够有信任、有理解,这是最重要的。
问:工业4.0概念 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描述,未来是一种什么生活方式,可否举几个场景案例?
张胜:在现在这个阶段,人工智能更多的是把人解放出来,去帮人做一些危险性或重复性的工作,把人的智慧解放出来用于阅读、思考,去干更有创意的事,包括做媒体。现在媒体更重要的是怎么样做出有含金量的内容来。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如果能做好一个细分领域的内容,能够将细分领域的品牌打出来,当人们想到要了解某个知识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应该去读什么媒体,那么媒体的价值就有了。反而现在这种泛泛内容的媒体大家读起来会觉得非常累。
为了让大家体验到一点点未来的影子,我们会在下周发布灵聚智能助理,这个也是为我们未来的灵聚家用机器人打前战的一个app,它有一些功能大家可以体验到,比如说一句话提醒、一句话记账、不需要依赖屏幕的拨打电话等等。未来我们还会加入机器人更多的主动的服务,不需要人去开口命令或者我问它它才会被动响应,而是会依据主人的一些状况主动的提供服务,现在的程序就会每天主动为主人制作一期音乐专辑。
问:现在是人手一个手机设备,大部分人也认为是未来各类设备的入口,那您判断,改变这种格局会是什么时候,新的方式会不会是全息影像技术?如果是,是不是带一块手表或眼镜就可以了,不再有大的手持设备?好像科幻片的太空飞船操控界面一样。
张胜:你的这个问题能让我想起2000年的时候有个笑话,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Inter公司的格鲁夫和IBM的郭士纳在澡堂,突然听到电话响,于是一个人说不好意思我的电话来了,他举起了自己的鞋子开始接听起来,像007一样。这个时候,盖茨红着脸说,不好意思我也有个电话,只见他咬咬牙对着空气说话,原来他的电话在牙齿里。我觉得人工智能如果真从科幻角度来讲的话,未来更多的可能是芯片植入吧!
问:人工智能在全球都属于前沿科技,请问在初期如何养活自己?
张胜:控制好成本,(我现在是)自己做天使,养活自己不愁。我们自己首先开发了很多工具,现在大量的工作是靠程序自动完成,而不是靠人力。从融资角度讲,商业模式一定不能是B2B。所以我们的技术方向是,解决眼前和可以预见的几年的实际问题。绝不做华而不实的东西。
问:现在招人这么难,尤其是低层的按摩师。我们有考虑过使用机器人来做项工作,就避免了招人难得问题。
(欢迎关注《CEO说》创业社群,加入及联系微信:henglibest)
《极客》、《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雷军》书作者,创新创业研究者——姜洪军
交流邮箱:j_h_j@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