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锐科技 |
寒风倏地让我从虚茫的感觉中挣扎出来,随手打开的车窗也引来出租车司机不满的回应。
我连忙关上车窗,刚才打开车门坐进去的一瞬间,车内糅合了杂味与温暖的空间给人一种放松后的迷离感觉。在最后一个版面上签完“姜洪军”三个字后,瞬间释放的压力,让我从赛迪大厦14层坐电梯,出大厦,到门口等车的时空感极度压缩,好像深陷软绵绵的棉花里。
这是我作为《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副总编,签完2009年度最后一期刊,也是作为该杂志最后一任执行副总编,为该杂志24年的发展篇章点上了最后的句号。2010年,该杂志将全面转型,启用新的名字。
当天,看完编辑们送来的每一个版时,我下笔签字时, 都笔尖抖动,呼吸沉重。
“最后一期杂志,一定要认真,质量要高于往期的平均水准”。这句话,从12月初,说了多少次我已记不清了,在杂志社发稿例会上讲,在家里也说,说得老母亲也神色凝重,反过来叮咛我这最后一期要仔细。老母亲的反应,让我觉得自己表现过敏,想来编辑们也多是这种感觉,只是他们不便于表现。
最后一期的采访、编辑实际上比预想中的顺利,编辑部的同仁们还是体现了很高的职业素养,按时地完成了各自的采访任务,清样版也比以往更早地堆到了我的桌面上,得以让我在清样上反复推敲。其实我不是担心质量问题,只是一份不舍,不签,似乎可以推延这最后时刻的到来。(本文是《锐科技》姜洪军所著、由百度阅读出品的电子书《一本逝于互联网时代的杂志图史》的序言,本书作者还著有《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欢迎阅读)
每当我暗暗地呼一口气,签完一个版时,编辑们就如释重负地从我手中快速拿走。那么快,好像担心我会抢回去,继续“折磨”这些版面,而我每每也确实产生这样的冲动。随着老仝、田心、石菲、雷赫、金烨等同事们一个个拿走自己的版样,我充盈的心被一点点抽空;最后,他们下班的脚步声消失在走廊深处,办公室静谧下来了,灯光越发清冷,我空落落地萎顿在座椅上。
“姜总,封面版改好了,你看一下”。美编张晶的话,让我在悬浮的空间中抓到了一根稻草,无力感一下消失,我赶紧拿过这最后一期的最后一个版面。我从日期、期号、刊头、刊名开始,把英文名、网址、标题、栏目名、主图、配图、页码、刊号、邮发代号等版面信息“犁”了一遍又一遍,在起身准备交给美编的一刹那,又坐了下来,再次仔细地看了一遍。
“哦,主图位置有些偏上方。”我甚至有些兴奋地说。
张晶在屏幕上流利地处理完,并快速地发出打印指令,以往打彩样很慢的打印机今天打印速度出奇得快。
最后一张版样的最后一稿终于摆到了我面前,色彩、构图无可挑剔。最后的时刻到了,我必须签字了。
从温暖的大楼走进寒冷的夜里,又坐进出租车的我,已回忆不起刚才是怎样完成最后的签字,甚至对封面故事的标题也一时记不清了。我拿出手机,给还留在办公室的张晶打电话,美编是编辑部最后一个下班的人,在所有清样完成后,她还要辛苦地花上一段时间拷盘,再交给印刷厂印刷。
“最后一期总让人有些放心不下吧!”张晶的话让人眼眶湿润,我无语。
说话间,出租车已从白石桥调头向北洼路方向驶去,当车子再次过赛迪大厦时,我将身体靠近左侧车窗,透过有些模糊的镜片看着外面:寒夜里,路对面的大厦魔幻般地灯火通明,有一层曾属于《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社,那里曾沸过我火红的8年青春。
是夜,公元2009年12月18日晚。
图注:1985年的《中国计算机用户》创刊号
附记:
《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二十四年的发展,已融于中国波澜壮阔的信息产业发展史中,我不敢以此文为《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二十四年的历史做结,仅为这一历史转折点做心情注解。
文章写于2009年12月18日深夜。
本文是我在百度阅读出品的电子书《一本逝于互联网时代的杂志图史》的序言,该书全文免费向读者公开。点击这行字的书名就可进入阅读。书中不仅仅有这本杂志当年的珍贵图片,还有它所记录的那个时代的一些图片,相信会有一张或几张图片曾与你的时空也发生过交错,让你唏嘘不已。
《锐科技》姜洪军,著有《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极客:改变世界的创新基因》、《雷军: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微软王朝危机》、《谷歌风云》、《乔布斯和他的对手们》等8本纸质图书;以及在百度阅读出品的电子书《败局鉴》、《对话CEO》、《他们改变了乔布斯》、《硅谷狂人:埃里森》、《乔布斯前传》、《联想别传》、《iPhone秘史:混乱、阴谋与背叛》、《iPad的前世今生》、《乔布斯:好莱坞屌丝逆袭记》、《20年前,屌丝眼中的互联网》、《20年前,屌丝眼中的商战》》,主编有《新工业革命中的企业实践》、《互联网思维@转型》、《互联网思维:电商新力量》等百度阅读出品的电子图书。
欢迎扫描关注 姜洪军的微信公众号:传奇(lookchuanqi)。 作者联系邮箱:dajiang51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