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苹果乔布斯禅 |
分类: 传奇 |
图注:乔布斯经常在新产品面世前,让其铁哥们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先睹为快
“乔布斯是惟一能拯救苹果的人。苹果仿佛是他念大学时的未婚妻,20年后,他们在同学聚会时又相见了。乔布斯这时已结婚生子,婚姻美满,事业有成。而他的昔日女友已酗酒成性,身边围着一群狐朋狗友,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他不可能再同她结婚,但又不能一走了之,因为他仍关心她。于是他把她带往戒酒中心,并力图帮助她重新结识一群高雅的朋友,希望她从此过上美满的生活。”
1996年,在乔布斯回归苹果前后,甲骨文的CEO拉里·埃里森不断地为朋友乔布斯打气,他一度计划出资让乔布斯买回苹果公司。
也是大学肄业生
埃里森曾把生命比作一条鲨鱼,“你必须继续向前,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否则你就会死亡。”
埃里森1944年出生在曼哈顿,是俄罗斯移民。生母在19岁生下拉里后,认为自己负担不起独自抚养孩子的责任,就把拉里交给了哥哥路易斯·埃里森。埃里森曾说:“我的生母遗弃了我,我的养母死于癌症,我曾认为这些都是影响我的重要因素。”
埃里森的玩伴吉米·林说:“埃里森有些好高骛远,无论他做什么,总是把目标定的很高,把事情想象的很美好,但很不切合实际。
1962年埃里森高中毕业,进入伊利诺斯大学就读,上了不到两年就离开了。《商业周刊》曾报导过他离校的原因,说是因为考试成绩不及格。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进入芝加哥大学,此后还在西北大学学习,但都未上完。历经三个大学,最终埃里森却没得到任何一张大学文凭。可以说,他对大学有一种复杂的情感,2006年,他曾准备为哈佛大学捐款1.15亿美元。如果这笔捐款到帐,那将是哈佛校史上最大的单笔捐赠。但就在最后一刻,埃里森变了主意,原因是他突然不相信新任校长有能力管理好这笔钱。
1973年埃里森在阿姆达尔公司工作,这家公司有45%的股份是日本富士通的,所以他有机会去日本出差。在日本,禅学给埃里森留下深刻的影响,并影响了他的人生哲学。这一点和乔布斯有些相似。
马克·贝尼奥夫曾在甲骨文公司任职,他描述日本文化对埃里森的影响:“在硅谷这个竞争至上的地方,这里的人通常把行业的规则等同于下棋。但是拉利却不这么想,他习惯把自己当成一个冲杀的日本武士。”
数据库起家
“他脑中的点子永远比别人至少快18个月”。这是甲骨文的一位员工这样评价埃里森。
1976年IBM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论文《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这篇论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开了关系数据库软件发展之先河。然而IBM却没有进行这种数据库软件的研发,因为当时的IBM研究人员关注的是学术研究,他们对于直接面向市场的产品开发并不感兴趣。
埃里森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认真的揣摩,他阅读后对同事说,“我们可以做这个”。1977年,埃里森和两位伙伴合伙出资成立了软件开发研究公司,开始开发商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他们将第一个产品命名为Oracle,据说这个名字源自他们给美国中央情报局做过的一个项目。随后他们将公司的名称也正式改为Oracle(甲骨文)。
甲骨文在80年代末,一度出现了危机,公司的财务和销售管理比较混乱,这是因为埃里森只重视结果,而疏于过程管理。此外,甲骨文给自己的销售团队定下了比较重的任务,许多销售人员为了完成任务,拿到提成,签订了大量无法回款的合同,甚至不乏有人弄虚作假。1990年前后,甲骨文的现金流量竟成了负值。
在糟糕的业绩面前,埃里森被迫一度隐退,为甲骨文寻找了一个新的“掌门人”雷·赖恩,让他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埃里森把公司的大小事情全交给了赖恩,自己乐得逍遥,去开他自己的战斗机和私人游艇。每隔两年,埃里森才会在百无聊赖时,回到公司过问一下。甲骨文董事会对此表示认同,因为赖恩很能干,将甲骨文从崩溃边缘拉了回来,并让公司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甲骨文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仅次于微软。
2000年7月,悠哉了近10年的埃里森做出了一项让业界震动的决定,他把雷·赖恩“扫地出门”了,并宣布自己要重掌权柄,亲自过问公司经营事宜。业内人士分析,不是赖恩江郎才尽,而是埃里森对赖恩“卸磨杀驴”。 埃里森解释自己回来的原因说,“因为甲骨文正在参加的这场比赛更加刺激,规模更大,它比悉尼帆船赛更让人兴奋。”
当时大家普遍不看好埃里森,甲骨文的股价在一周内下跌了46%。甲骨文一名前雇员说,“如果把甲骨文比作一艘大船的话,赖恩就是船上的龙骨。”
然而,随后情形的发展出乎大家意料,此时对埃里森需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在埃里森的带领下,甲骨文发展得异常迅猛,
甲骨文在客户机和服务器数据库市场占据领导地位后,其目标定位与微软一较短长,他曾说,“我和盖茨之间的战争不是个人的事,是全世界的事。”“罗马帝国都会垮掉,凭什么微软不会?”
埃里森屡屡挑衅微软,“我不介意驾驶着自己的喷气式战斗机,在微软总部扔下一枚导弹。”
乔布斯和埃里森在业务上的交集不多,但他视埃里森为自己少有的朋友。埃里森曾回忆自己和乔布斯的交往,“有一次我俩去远足,乔布斯交叉着双臂抓住我的肩膀,看着我说:‘拉里,我之所以能成为你的朋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钱对你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乔布斯还在皮克斯公司时, 对《玩具总动员》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他亲自参与制作指导,一遍遍地反复观摩,并提出修改意见。他还不断地拉上埃里森,一起到自己的家中欣赏这部影片的最新版本。对于埃里森来说,起初几遍是欣赏,后面就是折磨了。他说自己已记不清陪着乔布斯看了多少遍,每次只是10%或更少的修改。乔布斯追求极致完美的精神,在这部影片的制作中得到了“疯狂”的体现。作为朋友,埃里森对乔布斯的评价比较客气,而美国媒体却没有这样客气,他们形容乔布斯是“魔鬼型的完美主义者”。
帮乔布斯浑水摸鱼
1997年3月27日, 埃里森在媒体上放风,称要收购处于经营形势恶化的苹果公司,他还放风称只有乔布斯才能救苹果,如果乔布斯说一句话,他就立刻为朋友帮忙,一星期内筹集并购款项。
时任苹果公司的阿梅里奥很重视此事,他亲自给埃里森打电话,表示想见面探讨此事,但埃里森却避而不见。看来,埃里森收购是幌子,目的在于动摇苹果公司员工、股东、董事会对阿梅里奥主政的信心,以便于某人浑水摸鱼。
阿梅里奥怀疑乔布斯参与其中,他问乔布斯对此有何看法。乔布斯显出义愤填膺的神态,称自己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说埃里森收购是疯狂之举。
阿梅里奥很高兴,希望乔布斯能在媒体上公开自己的态度,澄清此事,而乔布斯却找出百般理由推脱。
与此同时,一名与乔布斯过往甚密的记者布伦特·施伦德在《财富》写了一篇关于苹果公司的文章,题目是《库比提诺的腐烂局面》,库比提诺是苹果公司总部所在地,文章猛烈地抨击了阿梅利奥个人生活的奢靡和管理风格的简陋,并称苹果要得救,就得乔布斯出马。
而埃里森似乎抓住了苹果公司董事们某些把柄,他以诉讼为要挟,要求他们让阿梅利奥下台。埃里森曾对媒体说,他将采取一定的措施让苹果公司实现权利转移。
最后,乔布斯成功回归。
接着在乔布斯的影响下,苹果公司的董事会也进行了改组,
埃里森也进入了苹果公司董事会。
想了解更多IT及互联网领域的传奇,请看我的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