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加速人口红利衰减
(2010-02-26 17:47:41)
标签:
就业人口红利农民工产业升级财经 |
分类: 产经评论 |
虎年伊始,“用工荒”再度刺激了沿海制造业的神经,有报道称仅珠三角地区的劳工缺口就达百万之多。
早在2007年3月,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局局长伊曼纽尔·吉米内兹就表示,由劳动力队伍扩张和赡养率下降形成的“人口红利”将于2010年左右在中国消失。
不是一语成谶,伊曼纽尔·吉米内兹的预言效果是经济与社会规律的自然演绎。
“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黄金时期。许多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其发展阶段上都曾受益于“人口红利”。
由此看来,近年来出现的用工荒,已在验证中国制造业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逐渐褪色。
看清人口红利期关闭的逼近以及劳动人口结构性变化发展趋势的企业,应该主动在技术与产业升级上下工夫,这样做有三大益处:
其次技术与产业升级后的企业,相应的岗位也更多呈现向白领化,这对新一代农民工有吸引力。如果说,老一代农民工是“生存型”,新一代农民工多属“发展型”,打工赚钱养家,已不再是他们最主要的动机,他们想摆脱父辈“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生活。所以产业升级应该与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升级保持步调一致,这样才有利于留住他们。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处长宋献华说,相比于第一代外来工而言,新生代外来工更注重生活品质、自由度、发展机会等等,工作舒适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所以提升就业环境才是当下所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使企业逐步摆脱加工车间的角色,拓展企业的前端研发和后端营销能力,提高企业在国际化生产与营销链条中的地位,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能为国内就业市场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
技术与产业升级,是留在沿海城市的企业的生存手段,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内陆地区制造业未来必经之路。企业不能适应新一代农民工不断变化的就业诉求,是招工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和人口红利期关闭的紧迫性,正逐渐给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形成“倒逼压力”: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作者:姜洪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