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光雕刻在名字上

(2010-01-18 17:10:05)
标签:

情感

it

姜洪军

分类: 夕花今撷

     “姜红军”——生于七十年代之名。

 

   我的姥爷,一个和日本人拼过刺刀的胶东老八路给我起的本名,这个名字与时光无涉,与时代有关。

 

     伴随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标语、口号、歌曲,“姜红军”的时光投射到八十年代后期,第一代身份证登场,我也领到印有炭笔画般、似写意肖像的自己身份证,当时我端详了一下,除了突兀的照片外,名字也让我愣了一下,身份证上的名字是“姜洪军”,被改名。

 

     于是“姜红军”、 “姜洪军”双轨制交叉使用,即学籍档案上用的仍是“姜红军”,竟然无碍八十年代末的高考,并顺利进入山东(工业)大学管理系就读,那时民风的淳朴由此可见一斑。

 

     大学初期,家里汇款给我,两种名字都用过,后期,随着身份证的普及使用,渐渐统一到“姜洪军”上,同学们称呼及自称仍为“姜红军”,并以“姜红军”之名领到毕业证及学位证书。期间多有老师、同学问及是否系老红军的后代,我答乃老红军领导下的老八路的正宗后裔,有点绕,因为我姥爷说过他的上级是老红军,给他教过战术。

 

     刚进校门,我就自夸文采斐然,要知道这是在工业大学中,没人跟你比这项,然后领到校通讯员的证件,上面的名字是“姜洪军”,令人暴汗的是,大学四年我没给校报投过一篇稿。“姜洪军”没有变成方块字的原因是,那时投稿皆手写,我虽有成为文学青年之幻想,但自幼写得一手烂字,若无九十年代后普及的电脑,吃文字饭只能是臆想。

 

     冥冥之中,自诩喜爱文学的我进了一所毫无文学气氛的工业大学(大学定位没错,是我自己时空错位),但管理专业却透着人文气息,让我幻想还在,在大四末,系里开了计算机编程科,从这枯燥的编程语言中,我竟看到了一丝让文学臆想转化成梦想的苗头,别的同学孜孜不倦地编程,我则想到用电脑代笔写文章,可以不必以真字示人。那时的电脑是8088时代,大学毕业生薪资不过300元左右,电脑在4万元左右,个人拥有电脑似乎是空想。

 

     终于毕业,我拿着“姜洪军”身份证及“姜红军”毕业证、报到证到荣成成山集团报到时,也没人计较“红”与“洪”字的差别。进了单位生产计划处统计科后的半年,单位购进了电脑,是康柏的386。处里原计划用它打印计划报表,后来我突发奇想,装上WPS,开始写了一份计划分析,得到厂长赞赏,并要求我定期做计划分析。少年初得志,觉得自己的名字太OUT,于是自己改为“姜鸿君”,并自解为“‘姜’是姜太公的‘姜’,‘鸿’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鸿’,‘君’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君’”。并告之济南的同学,将同学通讯录上的名字改为“姜鸿君”,一同学打电话时,揶揄“‘鸿’是‘轻如鸿毛’的‘鸿’吧!”。

 

     但这并不妨碍我在提交给厂长分析报告时署上“姜鸿君”,竟也没有遭到质疑,今日想来,厂长当半是宽容,半是不在意吧。

 

     舞文的萌芽在分析报告中滋长,于是下班后,我就呆在微机室里,给天南海北的报社、杂志社投稿,西至《贵阳晚报》,东至上海的几家杂志社,南至《深圳特区报》,北至北京的《中国计算机报》,都留下了笔名“洪骏”的稿件,并有一篇稿件得到了原电子工业部颁发的好新闻二等奖。少年梦想,得以驰骋。期间出过两本书,一本是九十年代中期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电脑趣话》,要署名时,颇为犹豫,自觉身份证上的名字与当时时尚的电脑话题不匹配,可用了笔名,在当地就是锦衣夜归。最后用了“姜洪军”。

 

     恩师李超云,时任《中国计算机报》总编,他说慧眼识“珠”,把我调入中国计算机报社做记者,在二十世纪最后几年里,我一直用“洪骏”笔名著文,并被李超云总编称为报社的“三剑客”,另外两位师兄弟是刘韧、杨谷。

 

     经过岁月的打磨,我自认为在文字作品上的成就与两位师兄弟相差甚远,杨谷后来去了《光明日报》,写过多篇对产业格局有重大影响的文章,刘韧的《知识英雄》一书则影响深远。我聊以自得的是在《中国计算机报》、《网管员世界》杂志相继任过编室主任等管理之职,带过一批记者、编辑,今天他们广泛分布在IT及财经媒体,多为骨干记者或部门领导。这批人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天资聪慧、勤奋,我不敢贪天之功,说带他们有方,但我常窃想,我毕竟做过他们的领导啊。呵呵!这是二十一世纪头几年的事,三十而立早已过了。这段时间我将自己的笔名改为“洪峻”,暗诩大川峻岭。

 

     时光年轮继续转动,第三个本命年前后,我到《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社任总编助理,在一次社内联欢会上,我做主持,其中一个节目是用单位同仁的名字做谜底,我出了第一个谜语是“三峡关闸”,谜底是“断涌潮(段永朝)”,段永朝时任《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社总编,开了自己上司的玩笑后,我出了第二个谜语是“三峡开闸”,谜底是“江洪浚(姜洪军)”,开了自己的玩笑,此后也就用上了“洪浚”这个笔名。

 

     四十不惑之际,任《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社副总编,并代理社长之职,要在各种报表上签名,容不得潇洒,要得是严谨,这肯定要用“姜洪军”了。

 

     “一页风云散”,终于从底蕴深处悟到名字只是一个代号而已,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头禅。

     迈过新世纪头十年,我又被调回《中国计算机报》社,任副总编,看似回归原点,但岁月年轮转过后,已变幻了时空,有新的篇章待写就。

 

     从今后,署名是“姜洪军”,文章需雕琢,名字不需打磨。

 

     自名考证,顺做开博的话。

 

     以下链接是姜洪军1997年以来的经历照片。

http://photo.blog.sina.com.cn/category/u/1451757570/s/22134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