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是我一直喜欢和尊重的歌手。以前据说是因为拒绝假唱而不能上春晚,还是让人同情、尊重和佩服的。但是这一次,因为拒改歌词而不上春晚,我认为并不是让人觉得有什么多悲或多悲壮之事。
电视有电视的规矩,春晚有春晚的要求。尤其是春晚的复杂的功能和意义,谁也不敢大意和过分突破。
既然你不愿意改歌词,那不上春晚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什么大不了。对于电视台没有什么,少了哪个大腕都能办春晚。对于崔健也无所谓,不上春晚照样是名人。所以,基本上是小事一桩。可为什么要让一件普通的事变得很悲壮呢?谁是推手?是否娱记的唯恐天下不乱之心态。
就好像你向一家刊物投稿,编辑让你按照他的要求修改,你拒绝修改。编辑即不发。多么简单的一件事。难倒编辑因为你是大腕而要改变其刊物的风格和用稿要求?或者说是因为编辑退稿而认为编辑或者刊物不道德、不正确吗?编辑做了正确的事,你要么听他的修改意见而得以发表。要么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文风而选择撤稿或退稿。这一切都很正常、很平常。
按规矩行事没有什么不好。如果规矩不好,可以改变规矩。但规矩不是用来打破的,而是有来遵守的。不论是多大的腕都如此。
你让人民日报发一篇化学论文试试。你总不能说,我是这么大腕的院士,你不发我的文章,是你的错吧。我认为崔健不会这样没有见地的。可能又是一帮娱记在借机起浪吧!
至于有学者把这件事提高到文化试金石的高度,我认为大可不必,也挖掘不出如此意义。这最多是个规则,惯例与要求的问题。晚会审查很正常。正如刊物审稿。审稿并不必然会影响刊物的质量,反而会促进刊物水平的提高。世界名刊都是严格审稿的,甚至是苛刻的。而且,央视毕竟不是百度百科一般,是完全开放。春晚能够保持目前的状况和水平,是不容易的,也正是得益于严格的审核制。你可以说其节目不优秀,但还算不低劣。或者说对其水平的认同,具有最大的社会公约数。
说是因为节目审查而使春晚水平不高,此说似难服人。历史上,许多优秀经典也都是有一定框框背景的。许多所谓没有观点审查的国家,并没出现优秀作品。反之,许多优秀作品往往出现在一些特殊的年代。因为,作品好坏,其原因是多样的。
再者,如果仅仅是因为喜欢崔健,而对其没有上春晚而耿耿于怀,甚至认为是不公平的话,那就更无必要。因为崔健的意义和价值早就不需要通过春晚来证明。明星都是时代的产物,离开那个时代,明星的光环就没有了。在七、八十年代,崔健是一面旗帜。但是现在,其仅具有历史地位了。90
后的年轻人,可能对其并无特别的感情吧。事实上,如果他发挥不好,更是影响其形象。春晚不乏类似先例。曾经的小虎队重出而现于春晚,即是不远的殷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