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波墨妙

标签:
苏轼黄庭坚米芾 |
分类: 读书·散文 |

在美术馆参观了《东波墨妙》的书画展,展品主要展出了有关苏轼的笔墨书画。主题有苏轼手书《赤壁赋》和《寒食诗》等。
从展品中看到的几幅书画都是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作品,有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大家的精品。苏轼的《赤壁赋》,我们曾熟记且背诵过,熟悉《寒食诗》也是通过其书法作品而知晓的。
苏轼书法其一:“轼去岁作此(赤壁)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轼白”。文中的 “钦之” 是北宋官员傅尧俞,“钦之” 是他的字。傅尧俞是北宋中后期重要大臣,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中书侍郎,是当时朝堂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与苏轼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且政治立场相近。
苏轼书法其二:《致长官董侯尺牍》,也叫《获见帖》:“轼启:近者经由,获见为幸。过辱遣人赐书,得闻起居佳胜,感慰兼极。忝命出于馀芘,重承流喻,益深愧(慰)畏。再会未缘,万万以时自重,人还,冗中,不宣。轼再拜长官董侯阁下。六月廿八日。”“馀芘” 就是 “额外的庇护” 或 “他人给予的恩惠”。信中 “忝命出于馀芘” 意为 “我(能担任某个职位或得到某种安排),是凭借您的关照才得以实现”。读芘bì 时(文言常用)核心含义:通 “荫”(yìn)。
苏轼书法其三《覆盆子帖》:“覆盆子甚烦采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访,值出未见,当令人呼见之也。季常先生一书,并信物一小角,请送达。轼白。”
苏轼书法其五《致季常尺牍》:“一夜寻黄居寀(ci)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陈季常是苏轼老长官陈希亮的儿子,晚年隐居在黄州。黄居寀是当年著名的画家,那幅画的龙被人借走。
苏轼书法其六《致子厚宫使正议兄尺牍》,也常简称为《归安丘园帖》:“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侯康胜,感慰兼极。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耳?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七日”。收信人 “子厚” 即章惇,字子厚,虽与苏轼早年交好,但后期因政治立场分歧关系疏远。
苏轼书法其七《跋吏部陈公诗帖》:“故三司副使吏部陈公,轼不及见其人,然少时所识,一时名卿盛士多推尊之。尔来前辈凋丧略尽,能称诵公者渐不复见,得其理言遗事,皆当记录宝藏,况其文章乎?公之孙师仲,录公之诗廿五篇以示,轼三复太息,以想见公之大略云。元丰四年十一月廿二日,眉阳苏轼书。”此文是陈洎(jì)之孙陈师仲为了彰显祖上道德文章,传承家学,先后恳请司马光、苏轼、苏辙等名流为其祖父的诗卷题跋。
苏轼书法其八《次辩才韵诗帖》:“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轼往见之,常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 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因作亭岭上,名曰 “过溪”,亦曰 “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眉山苏轼上。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元丰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辩才已近八十岁,由上天竺寺退居南山龙井寿圣寺,不再出山。苏轼经常去龙井拜访辩才,两人相谈甚欢。一次,两人交谈着往山门走,不知不觉越过了龙井后山的风篁岭,打破了辩才十余年间送客不过山门的规矩。后来他们在风篁岭上建了一个亭子,名曰 “过溪亭”,也叫 “二老亭”。辩才还专门写了诗,苏轼则次韵辩才诗一首,并写下了《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书法其九《邂逅帖》,又称《江上帖》:“轼启。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怀仰世契,感怅不已。辱书,且审起居佳胜。令弟爱子,各想康福。余非面莫既,人回匆匆不宣。轼再拜知县朝奉阁下。四月廿八日。”这篇作品的写作背景是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六十六岁的苏轼历经黄州、惠州、儋州三次贬谪后,获赦北返,行至金陵时,与四代世交杜孟坚意外重逢。两人上次相遇后,已时隔八年,苏轼感慨万千,遂写下此信。信中既表达了对两家世代交情的怀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时光飞逝、人生变迁的感慨。三个月后,苏轼病逝于常州,此帖也成为他现存最晚的最后一件亲笔墨迹。
苏轼书法其十《东武帖》:“东武小邦,不烦牛刀。实无可以上助万一者,非不尽也。虽隔数政,犹望掩恶耳。真州房缗,已令子由面白,悚息、悚息。轼又上。”
《东武帖》是苏轼写给王巩(字定国)的尺牍,写作时间为元祐四年(1089 年)。其写作背景是元祐四年三月,苏轼自请外调,以龙图阁学士身份二次出任杭州知州。六月,他在赴任途中得知挚友王巩即将主政密州(东武即密州),于是写下了这封信。信中 “东武小邦,不烦牛刀” 是苏轼对王巩的谦辞,称密州无需大才治理,暗含对友人能力的赞誉;“虽隔数政,犹望掩恶耳” 则是苏轼自谦早年任密州知州时的施政不足,恳请王巩代为弥补;“真州房缗(mín ,房钱),已令子由面白” 是说苏轼曾在真州(今江苏仪征)谋划买田卜居,相关事宜已让弟弟苏辙(字子由)当面沟通。
苏轼书法其十一《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
这首诗写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四十四岁,由徐州改知湖州的途中。当时苏轼的听力已有所减退,好友秦观(字太虚)写了一首诗和他开玩笑,于是苏轼次韵相和,以自嘲的口吻回应秦观对其听力衰退的调侃。
苏轼书法其十二《黄州寒食诗帖》,《寒食诗》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寒食诗》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元丰五年(1082 年)寒食节,他写下了这两首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压抑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写就后流落民间,后为蜀州人张浩所得,时任河南永安县令的他与黄庭坚素有交谊,遂专程赴青神请黄庭坚题跋。当时苏轼才从海南踏上北归之路不久,京城和故乡依然遥不可及,黄庭坚睹物思人,于是写下这段题跋。黄庭坚在跋文中高度评价了苏轼的诗书,认为其诗风格近似李白,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李白,书法也兼具颜真卿、杨凝式、李建中等人的笔意。
《张演跋黄州寒食诗帖》:“东坡老仙三诗,先世旧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尝谒山谷于眉之青神,有携行书帖,山谷接跋其后,此诗其一也。老仙文高笔妙,粲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厉之,可为绝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与李常公择为僚。山谷母夫人,公择女弟也。山谷《与永安帖》自言:识先礼院于公择舅坐上,由是与永安游好。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卢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诸跋世不尽见。此跋尤恢奇,因详著卷后。永安为河南属邑,伯祖尝为之宰云。三晋张演季长甫,懿文堂书。”
我认定这是米芾的作品,但多个平台都未能明确说明,我猜出此贴的大意是:“苏公天资高迈,文章政事,著在方册。人共知之。然其作字,乃其馀事耳。公尝得起倅之心传,故能造入神之妙。观此卷之翩翩,亦可以想见其清风高节,于翰墨间弥令人敬叹也。”反复看过几遍,还是有几个字未能确认,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