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为什么有那么多被涂改的痕迹?

标签:
教育时尚文化育儿 |
分类: 琴棋书画 |
首先说明一点,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兰亭序》是摹本。
真迹据传是在李世民的墓里面,因为他生前特别喜欢这幅作品,而且下旨说要陪葬给他。也有人认为是在武则天的墓里。我们现在看到的临摹最真实的是冯承素神龙本。
我们再来看看《兰亭序》里到底有多少涂抹。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31/b63ffdaa0b0e4ed7bbc8cc97d36d663e.jpeg
在图片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兰亭序》有多处涂抹,其中勾抹错讹近20处。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31/4fb593aeddb2437f80feea7fa5365a69.jpeg
此处摘一段涂抹痕迹考证资料
1、“岁在癸丑”。为什么“癸”字笔画写得很细。分析,王右军一定是只记得当年“地支”是丑牛年,而忘了“天干”排序,“癸”字,一定是后续填上的。地方又留得不够,所以“癸”字写的很扁。如下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31/1305368c5365477da60f3e39e3c9432d.jpeg
2、“修稧事也 群贤畢至”。“稧”应改“禾木”旁为“示补”旁,以“禊”为正确写法。
3、“有崇山峻领”。“崇山”是漏掉了后补的,没有地方,不得不写在旁边。王羲之喝多了老白干,写“嶺”字,误将上边的“山”丢了。
从创作背景来看,此篇写于王羲之醉酒时
他酒醒后,多次试图重新工整誊写,都不及当天写的那本好。所以传给后人的,还是那个第一稿,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实恰恰是《兰亭序》中的这些涂抹,造就了这幅作品的不凡,王羲之的随性真实在作品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古人的作品很多也不是刻意创作的
所以不像现在很多人搞创作那么讲究,比如什么一定要特别严肃认真地端坐在那里,带着一种敬畏感。古人更多的是即兴创作,所以也就没那么在意,通常就是写错了就涂改,重新写,写差字了,就在旁边补上。
王羲之这篇也是如此,只是为大家的作品写一篇序言,还是喝多了之后写的,所以你们想想。嗯,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