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俺的胡说八道 |
问题:谈谈你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韩愈的“不平则鸣”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的看法。
司马迁、韩愈、欧阳修都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而他们之所以会取得如此成就,一般都会归诸于“发愤著书”“不平则鸣”和“穷而后工”。这三个词代表着他们相同的一个看法,即坎坷的人生际遇可以磨砺心灵,文学伴之而生。
大多数人会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其和中国传统的一些看法相通,如家境贫寒更能读好书、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都主张不顺利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人成为人才。可是就作家、文学这个方面来探讨,也不乏家境优越,却也一样有所成就,甚至有伟大成就的案例,比如茨威格,比如托尔斯泰。固然可以把之归于一般化和特例之间的关系,但有没有一种理论,可以把他们统一起来呢。
我认为,写作是心灵的事情。人心当然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可是这种影响,却并不是简单的穷则磨砺,富则蹉跎。人与人不同,而外面条件映照进内心,也会经过多重的弯曲。在这里,我不愿用所谓心灵的坎坷,心灵的“不平”来做答案,内心的落差或许是更合适的说法。
什么是内心的落差,简单地说,即现实的生活,和向往的生活之间的落差。有的人穷困不顺,他们希望可以有富足的生活;有的人富足,却偏想去过冒险的生活;有的人功成名就,却厌烦每天的应酬,想去无人小岛自我放逐……没有人的生活恰好就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更有人向往多种生活,而现实当然只能选择一种。现实与向往(许多时候这种向往是潜意识的,作家本人未必能明显的认识到)之间的落差,会形成能量,落差越大能量也越大,时时刻刻在内心鼓动着他去做些什么,如果这个人恰好有文学天份,那么就会通过他的笔把能量释放出来。
所以,好的文学的源头,必然来自内心巨大的落差——想要的和手上有的、想看到的和眼前放着的,诸如此类。任何一名作家,不管之前写过多么伟大的作品,当他内心的落差因为渲泻或其它原因而慢慢平衡,又无法制造新的落差点,他的创作必将衰竭。